返回第38章 伊尹上书(第1/3页)  来即我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嘉的提议无疑是宏大而可行的,可仅仅二十年光阴,以中北如今的国力究竟能做到其中几分尚且存疑,江子羿今日叫伊尹写下谏言就是为了证实王嘉此计不大可行,可当伊尹领命出殿后,他竟然自私的希望自己昨日的判断是错误的,他打心底里愿意推行这样的政策,若能一举成功,他便能在中北的国史上流芳百世。

    想到这里,江子羿知道自己恐怕一辈子也不能冷静下来。

    再说昨日王嘉觐见,按着规矩应当是大朝会,由众臣一同商讨,可江子羿一想到人多嘴杂,各人观念大不相同,就打消了那个念头,转而开小朝会,一个个的将他心中认为的朝廷栋梁之材诏进宫中,了解王嘉的计策后单独上书,他再逐个了解各人看法,最终由他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子,说服众人。

    此举存了三个心思未被众人察觉。

    其一是大朝会上人多嘴杂,王嘉献此强国大计,难免人多嘴杂将此事传往南方诸国,届时打草惊蛇不说,更引起列国不必要的警觉。

    其二是庭前臣工党争严重,大臣之间政见各不相同,官职稍低的就难免受人启发随波逐流,如此来更不易将此计利弊参透,倒是容易引发争端。

    其三是他想通过此事测试朝中各人在此国家分岔路口,谁的目光更加深远,更能尽心竭力为国尽忠。

    如今测试伊尹,他倒有些拿捏不准他的心思了。

    在王嘉入中北之前,伊尹胸中酝酿许久的强国之计就已形成格局,但是他向来谨小慎微,多谋深思,从不在计划只是“大致有体”的时候将其和盘托出,是以一直拖延至今,好在王嘉入京献计,有意激起他的好胜之心,在领命后他就点灯熬油的将自己的计策完善出来,否则还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

    从前他的设想成功因素大部分依附于军队与民心,他看中中北人生来勇猛好战,当初动念扶植江沛,也是如此。

    一来是江沛硬骨,不为万事折腰,若他继位,定然将强国重心放于军队,做到有战必打,绝不会在山海关内龟缩不出;二来是重武轻文,家族在谋求更大利益的同时,凭着父亲的将才,不易招致当权者厌弃。

    以伊尹所处的位置与家族发迹史来看,他更渴望江沛为君能为伊氏带来的好处与荣光,按他的计划去做,中北图小霸并无难处,若要图天下,则需从长计议,如今王嘉献计,才令他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并且很快就纠正了过来。

    伊尹回到家中,十分庆幸江子羿的私下召见为他免去了大朝会上与众人当面相争的诸多顾忌,静下心来接连揣摩五日之后,才将自己深彻思索得出的结论誊于纸上。

    在这七日之中,宫中众人皆忐忑不安。

    兹事体大,其一关乎中北在此分岔路口如何抉择,其二关乎江子羿此生功业能否登峰造极,是以他实在无法泰然处之。

    他曾盼望过自己判断失误,只要能将此计施行下去,即便在此事上落个闭塞,目光短浅的名声,他也愿意,可经过这几日的反复揣摩确认,他大概已能看见结局。

    江疾这几日仍在长安宫中聆政,他能察觉到江子羿表面上虽一如往常的稳健冷静,可许多言行能表明他内心的焦躁不安。

    寻常讲课时,江子羿是口若悬河,若非讲尽兴了或是口干舌燥,是断然不会停下的,这几日却是草草了事,就连在他课上发问,答案难求不说,不招致白眼已是他法外开恩了。

    随着时间流逝,江子羿越发寝食难安,竟连奏折也不批阅,转而在书房不断踱步,伺候他的宫人内侍见此状况,一个个都惶惶不安,生怕惹他动怒,连带着江疾江昭整日里坐在宫中也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偌大的长安宫竟渐渐陷入一片寂静之中,好似幽谷一般。

    第八日午后,叔侄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