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三章.【案二十二】老城以北(第2/3页)  怪道胡宗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按照老大爷说的,我朝着右手方向走,附近虽然老房子不少,但是却安安静静的,估计大多数人只是占据了这里的产权,而本人却并不在这里居住,所以这大白天的,我也能很清晰的听见我自己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没走多远,就看到了一个拐角处的梯坎边缘,有一个大约到小腿高度的石头桩子,石桩子是长方体的样子,但是四周并不规整,很像是从某块较大的石头上,敲下来的一小块。从石桩子和地面夹缝处泥土的情况来看,它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甚至可能比我的岁数都大。而上边清晰的刻着“阿弥陀佛”四个大字,描红有些掉色,边缘也并不锐利,所以这几个字应该是当初打下这个石桩子的时候就已经刻上去的了。

    我开始抬头到处张望,试图找到一个红色屋顶的房子,但是在抬头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地方沿着小路就一直是下坡路了,远远能够看见下坡路的尽头处是没有城墙的,能够直接看见嘉陵江。而我也因此很快在许多黑漆漆的屋顶当中,找到了那个所谓红色的屋顶。

    其实并非是纯正的红色,而是略带金色的那种樱桃红,是琉璃瓦片,占地好像不大,应该是当初捐庙的人就修好的。屋顶上有不少因为被大家随处乱扔垃圾,而挂在上边的塑料袋,和一些我根本就分不清是什么东西的垃圾。我目测了一下距离大约也就几百米的样子,于是我顺着路走下去,在计算好距离之后,我拐角就进了边上的一条小巷子。在巷子口的两侧坐着一些老太婆,清一色带着那种老人才会戴的毛绒帽子,有的在打毛线,有的在嗑瓜子,有的则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但是她们的面前,都摆了一个长条凳,凳子上放着一个编框或是木板,上边则陈列着各种大小和款式的香烛。

    很显然,庙子就在这附近了。而这些老奶奶,大概都是闲着没事,在这里摆摊打发时间的,能赚几个钱倒无所谓,这个年纪的人了,怎么平安过一天,估计就是她们最大的心愿了。于是当我从她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扬起手里的香烛跟我说,年轻人,烧香不嘛,买点香嘛。原本我身上是有这些东西的,但是既然来了一方的地盘,自带香烛还是有点没规矩,起码当初师傅不是这么教我的。所以我在其中一个婆婆的摊上买了三炷香和一对烛,其他的老婆婆也并未因为我没有选择她们而露出什么不开心的样子,毕竟她们在这里本来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罢了。

    给了钱以后,我问那个老婆婆,我说庙子在哪儿啊,怎么走啊,老婆婆一边数钱一边朝着一个方向一指,说转过弯就是。于是我继续朝着她说的方向走过去,果然转过去,就看到两根大圆柱当作门的两侧,上头的牌匾上,写着三个字,“河神庙”。

    这是一个没有庙门的小庙子,而且我并未想过是河神庙,在看到这几个字之前,我还以为就是个观音庙一类的。不过河神的祭拜是自从上古时候就出现的,而且河神本来算是道家的一个神仙,但是这里不应该是佛庙吗?还是说当初捐庙的这个人,只是为了积德行善,但是在这期间连供奉的祖宗是佛是道都没分清吗?

    怀着这些疑问我走到了内殿,说是内殿其实完全谈不上,只不过是一个四方形的小天井,除了庙门这一侧的其余三侧,都分了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摆放着一尊泥像。天井的中央有一个挺大的香炉,但是连两侧用来点火的炉子里,都完全没有火焰,香炉里的香棍已经看上去非常陈旧了,看得出来,大概在那天庙会之后,就没人再到这里来烧过香了。

    在进门后的右手侧,有一块功德碑,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写了不少人的名字,这些人大概就是当初捐这座庙的人们。而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排在最前头,而且字比较大,在这块碑的另一面,则刻着当初为什么捐出这座庙的原因,大概是在80年代末的时候,这里顺着梯坎下去的河边,曾经是一个出船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