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差点被遗忘的医学黄金(第2/3页)  无敌拆迁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行动,他们获得了优先去大唐民国的权利。不过,那基本上要等到一年以后了,显然饥寒交迫的他们未必肯等下去。

    大唐帝国实在低估了保守战争和贫困迫害的中国劳苦大众们的心情和意志了,当他们得知大唐帝国的具体位置后,得知大唐帝国的优厚待遇后,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选择了倾家荡产筹集资金去大唐民国的正规移民途径,以及花少量的钱偷渡去大唐帝国的方式。

    由于大唐帝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政府机关的精力都被吸引到国家建设上面,很多政策和法规暂时没有得到落实和贯穿执行,留下了很多漏洞,使得大量的偷渡成为可能。

    在大唐帝国国家建设完成和走上正轨的头五年间,偷渡进入大唐帝国的华人高达几十万,一度给大唐帝国造成很大的社会治安影响。不过,这些偷渡过去的人只是想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而已,大唐帝国出于人道主义和国家建设需要,很快安置了他们,使得他们跟其他人一样为大唐帝国的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做出一份贡献。

    好在大唐帝国地处热带,这些偷渡过来的人不用担心挨冻。而张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有充足的粮食和医疗药品,所以他们也不必担心挨饿和生病。

    虽然张猛下令修建的大型粮仓采用真空封闭式处理,并且安装有空调、除湿器进行保存,理论上可以贮藏二十年以上时间,但张猛还是不放心。

    按照他的计划,每隔三年到五年时间,就会将里面的粮食拿出来消费、销售掉,然后替换成新鲜的粮食重新贮藏起来。

    每年好几千万吨粮食进入大唐帝国的粮仓贮存并替换原来的陈粮,而大唐帝国的人口和工业根本消费不掉如此庞大的粮食,低价买进来再低价卖掉不划算,巨额的运费就白花了。

    正好张猛在澳大利亚收购和新建了大量的农牧场,农场生产粮食供应给大唐帝国,牧场饲养各种牲畜为大唐帝国提供新鲜的肉类食品。这些农场、牧场需要大量的人手,张猛也信不过澳大利亚本地人,因此正好可以用来大规模安置偷渡人员过去工作。

    同时,张猛发现一个变相保存粮食的方法。一般牧场里的各种牲畜生长时间和存活时间很长,用廉价购买到的粮食大规模饲养牲畜,这样可以不断进行大规模繁殖,将粮食转化为肉食,即可以改善大唐帝国人民的身体质量,又可以轻松实现粮食的战略储备,毕竟肉类也算是粮食的。

    于是,大唐帝国在澳大利亚建设了成千上万个大中型牧场,大规模饲养牲畜。每年只宰杀部分牲畜供应大唐帝国的肉类市场需求,其他大部分牲畜继续保留并不断繁殖扩大规模,等到世界大战爆发时,就是一本万利了。

    当然,一个很关键的危险也存在着,这比张猛担心粮食放在粮仓内变质来得更危险损失更大。

    这便是牲畜的天敌——瘟疫了。

    虽然在张猛的战略储备计划中,医药品、酒精、医疗器械等储备占据的份额巨大,但这个年代的药品的药效还很低,尤其是面对瘟疫时,几乎没有好办法。

    也正因为帝国农业部官员提出这个严重的问题,令张猛想起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那就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光谱抗生素,被誉为医学黄金的——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