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6章 东北道大行台(第2/4页)  晚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臣脸色又变。

    不管这笔生意表面是谁和谁做的,但所有人都明白,本质上这就是李璟在与叛军交易,而且还是人口与军械的交易。这其中的意味,就复杂了。叛军刚刚要尊李璟为皇,李璟这边把叛军使者赶走,可随后却又与叛军做起了这军械人口生意。这可是在战时,这种生意,那就是通敌,等同于叛乱!

    可眼下,大家虽然明白李璟所为等同于叛乱,可只要李璟没有叛乱,朝廷却是不敢揭开此事的。

    李璟已经势大了,上次朝廷先封李璟元帅,李璟都不肯表态出兵。后来一直加封到了十二镇节度都使,才调动了一部份兵马。可到现在,李璟也还没有真正的进攻叛军,这种行为,态度暧昧,十分的危险。

    朝廷当然希望李璟能出兵河北,可李璟却摆明了不想出兵与叛军交战,这使得朝廷十分无奈。

    眼下的李璟,除了淄青镇和登莱镇五州之地在河南东部,其余的十六州之地,全都在河北的东北,不说现在有河北做乱和黄巢流窜,就算是河北没有反,朝廷对他也是鞭长莫及。

    “臣提议建东北道行台,授李璟为东北道行台令,再加赐李璟齐王,令他出兵河北。”豆卢瑑咬了咬牙,出列沉声道。

    听到豆卢瑑的这个提议,殿中所有人都是震惊万分。

    行台属于州以上道一级的官职,早在北魏之时,就已经普遍设置行台省,之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都沿用,在隋唐之时,也一度设立。唐初也设立过行台省,不过天下平定后就已经废除。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行台制度存在数百年,性质也有不同。但大致为四种类。

    即做为临时中央政府的行台。做为尚书省分支机构的行台。处于过渡形态下的行台,还有就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行台。

    北魏北齐之时,行台已经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北魏前期的行台便是皇帝亲征之时,所设立的临时性中央政府行台,在这种情况下,原京师之地还设立一个留台。

    而十六国时期,在地方建立行台,这种行台已经是尚书省分支机构。

    而在北魏六镇起义之前。朝廷常常抽调一部份官员组成行台,到处地巡查或处理军政事务,这些称为使者行台、出嫁行台或者统军监军行台。因为北魏后期战乱不止,尚书省无力承担行台,行台的官员多是由中央其它各部官员担任。由于战事持久,这些行台渐成长期机构,节制地方军事,甚至战事停止后,由于地方不稳,行台也不会马上撤消。而是成常驻地方机构,在一些军事重镇。行台区已经开始形成。

    到了北魏末期,已经形成了七个固定的行台区,而且行台官员已经从中央调任变成了地方官任行台,从中央派出机构,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台的官员升迁亦在行台内部升任,而不必转道他台。

    唐初,全国分设六道,建立了六个行台省,其中最大的行台省为陕东道大行台省,由李世民担任大行台尚书令。不过唐初的行台,只维持了十年,最后便全部撤消。

    唐初的六道行台为中央尚书省派出地方机构,总管军事兼领民政,位高权重。

    襄州道行台,就曾一度领有交、广、安、黄等二百五十七州。

    六镇行台,以李世民等皇子为尚书令,但显州道和东南道二道,却是以淮安土豪杨士林与和州贼帅杜伏威任尚书令。

    唐初的行台官员品级,与中央尚书省的设官相当,品级相同甚至只低一阶。

    如中央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大行台尚书令也为正二品,行台尚书令为从二品。

    其它如左右仆射、左右丞、都事、主事,六部尚书、六部侍郎也都同样设置。

    由于行台权柄太重,因此最后只维持了十年,待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