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七 半岛硝烟 第一百三十七章 王牌中的王牌(第1/3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次战役正式拍板确定,压力最大的不是项铤辉,毅。。。

    提出打“运动战”的正是裴承毅。

    由项铤辉指挥“济州岛战役”,裴承毅有更多的时间为第三次战役做准备,也有更多的时间总结前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

    作为非常聪明的将领,裴承毅知道接下来的战斗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部队伤亡。

    在总参谋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王元庆与顾卫民多次提到“伤亡”,表明两人都非常重视部队的伤亡情况。很明显,王元庆、顾卫民这些新一代领导人与赵润东、彭茂邦这些老一代领导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在赵润东与彭茂邦看来,战争就会死人、军人的职责就是在战争中为国牺牲,只要能够获得胜利,伤亡不是关键问题。

    裴承毅是“少壮”将领,很清楚王元庆与顾卫民的想法。

    不说其他人,裴承毅就是生子,父母辛苦20年,把毕生的心血都花在了一个子女身上、把下半生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子女身上。按照共和国国防部的统计,35岁以下的共和人中,70%都是独生子女!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战场上每倒下1个战士,就有1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

    作为国家领人,不得不考虑战争伤亡导致的社会问题。

    虽然以中华民族的传思想,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为国捐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近半数共和国人民并不认为出兵朝鲜半岛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更多的人则认为共和队没有必要越过三八线。

    随着火向南蔓延,减少伤亡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通过总结两次战役。裴承毅不得不承认。前两次战役打得并不“理想”。

    伤亡惨重地主要原因不共和队缺乏战斗力是战术老套、作战方式陈旧。根据裴承毅获得统计数据。前两次战役中。70%地伤亡出现在阵地防御战中。运动战产生地伤亡仅占1。

    为了证明这一点。裴承毅在6日夜间飞赴上海。

    利用“国家计算中心”地超级计算机。以第二次战役后期对付韩军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地统计数据为依据。对第三次战役做了两次模拟分析。一次是按照前2次战役地方式与韩军打阵地战。另外一次则通过运动战对付韩军第3集团军与第团军。

    虽然计算机地模拟分析不见得与实际情况一样是能够提供最有说服力地证据。

    分析结果表明。前者地伤亡率是后者地3倍!

    拿到结果后承毅说服项铤辉,让总参谋长同意在第三次战役中以运动战为主,尽量避免与韩军打阵地战。项铤辉借此说服赵润东与彭茂邦,让2位“老将”尝新。

    实际上,运动战才是共和国陆军最拿手的战术。

    其他的不说20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的就是高速运动。“长津湖战役”中,出现过美军坦克车辆跑不过志愿军步兵的情况。

    打运动战,靠的不是轮子与履带。

    返回沈阳前线指挥部,裴承毅动员1多名参谋军官,重新制订作战计划。

    运动战的核心不是“运动”,而是通过运动分割敌军使敌军跟随运动、暴露缺陷与弊端,为火力打击兵种提供歼灭敌人的机会。

    要将运动战变成歼灭战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打击能力,也就是“火力”。

    朝鲜战争中愿军无法在运动战中大规模歼灭美军,主要就是缺少强大的火力。

    与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不同承毅指挥着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大的陆军,还掌握着战场制空权。

    火力绝不是问题!

    运动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突击部队必须迅猛快捷,突击时果断坚决。

    毋庸置,空中突击部队是最理想的“运动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