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零章 题外(第1/2页)  草木奇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奢华,没有寒梅怒放的惊艳,没有松竹剑指蓝天的昂然挺拔。我只是微笑着静立一旁,哼自己的小曲,开自己的花。用浅吟低唱让周围变得优雅,不慕大红大紫,远离尘世繁华,只想与懂我知音,幽芳共赏,携手天涯。

    这本书到现在这个阶段,也已经给大家讲了不少故事,也打了不少苦情牌,这次决定换一个思路,来讲一个相对轻松的故事。

    其实讲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主题,让观众一下就能心领神会到你想要表达什么。

    所以说很多时候,故事的主题真的是越简单越好,简单到一目了然,简单到一箭穿心,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应该繁琐,一定程度人物越少越好。

    我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简单到一丝不挂了,它更像是一个朋友在你耳边有意无意的絮叨,它就像是每个人在酒席上有意无意听到的几个家庭主妇间的家长里短。

    它没有开端,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但它却并不平淡,而是愈久弥香。

    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人和一盆兰花,当然还有一个狭小空荡的房间。

    说到兰花,我想跟大家现在这第一章聊一聊一些故事之外的事情。

    其实但说到兰花这种植物,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而且因为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所以兰花的生长的状况也大相径庭,而我们平日中所谈的兰花,其实专指生长在中原大地的这一品类。比如在澳大利亚,兰花就生长的十分妖艳,花朵硕大而俗丽,而我们中国的兰花,却生长得十分委婉,花朵细小,还没有醒目的颜色。所以相比起来,中国的兰花显得是那么的不起眼。

    可就是因为这份不起眼,却甚得东方人的喜爱,因为这份内敛是那么的符合东方人的品格,东方人不知不觉开始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不张扬,不做作,小到市井,大到上大夫,兰花几乎进入了每个东方人的生活,成为那一片生活剪彩中最浓重的颜色。对于兰花,中国人可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如冰晶,那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如冷月;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胜过无数宝匣香熏。

    最早种植兰花的历史,要从越王勾践开始说起,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勾践已经开始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但那时候也只是一个君王的私人爱好而已。再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火,可是艺术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候开始出现了私家园林,士大夫都喜欢在自己的园子里点缀一两株兰花。

    再往后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以兰花为主题的诗文,曹植的,李白的“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朱熹的,郑板桥的,康熙的。每朝每代,兰花都成为诗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它成了文人的魂魄,成了雅致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在这同时,兰艺开始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品类,种植兰花的手艺开始被各朝各代口耳相传,尤其是在宋代,兰艺达到了鼎盛,宋代罗愿的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的名句,而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可以说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然后兰花的工艺开始流传到其他邻国,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中国。种植兰花开始成为一门学问,一门需要你精心研究的技艺。

    为什么中原大地有那么多花的品种,有那么多奇珍异卉,偏偏只有兰花最得文人喜爱,成为了文人笔下的宠儿,人们不厌其烦的养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