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王孙大比 三(第1/2页)  仙缘之天降奇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傍晚时分,余晖将落未落之际,天际红霞灿烂,好似漫天火雨。

    一辆马车停在了吴军暂住的绿柳客栈前,来人下车以后,直奔客栈大厅。“苏彦可在,还不快快出来听诏!”只听一声趾高气扬的叫声传来,众人知道王孙大比开始在即。

    “在下吴国世子苏彦,率吴国众将士听宣。”苏彦领众人急急下楼,依次站在宣诏官对面。

    “好,众人听宣。王孙大比,原位先祖之所创。初衷为砥砺子嗣追念创业之艰难,砥砺奋进,爱国奉君。大比分为文试场和武试场,文武兼修,方能守住所封之领土。若有一方缺失,恐有失衡,或失德于百姓,或示弱于临强,尔等需体会先祖所创制度之深意。文试场共计四日,众世子每五十名一组,每组到未央殿参加一日的文试。苏彦属第二组,于辰时之后入殿。宣毕,可有疑问?”宣诏官一字一顿读完后问道。

    “诺,没有疑问。请大官稍事休息片刻再回宫里。”苏彦一边说着,一边塞了一件玉器给宣诏官。

    “你这世子是个讨喜的人,大官我喜欢。我这还有不少的世子处要宣诏,可不能多留。后日里,我把你的座次排在中间,好教你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宣诏官说完便急急去了。

    众人左右无事,便回到屋内,继续讨论起应对狩猎场的策略。

    王孙大比第一日的题目是“诸侯何以利民”。

    陈景作为第一组,参加此日的文试,文试一散,他便约上相熟的两三位世子到了苏彦处。苏彦听了今日的题目,此题中规中矩,有极强的开放性,各地地形、气候、民风差异很大,讲究的是因地制宜才行。

    此题,苏彦并未多做解答,问起今日文试表现出众的都有哪些世子,他们又是如何做答的。

    几位世子答道,旬国世子绍敏的《劝农》当属第一。大体意思共有六个部分,第一是说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第二试讲古圣君贤臣皆自躬耕,重视农业劳动,第三是讲农业生产繁荣景象和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第四是说贤达之人也勤于农田之中,平常百姓更不可游手好闲,第五部分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第六部分批评了一部分既不劳作又好高骛远之人。

    其中之言,如“舜既躬耕,禹亦庄稼”、“卉木繁荣,和风清穆”、“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果真如其所言,那国家粮食将日益丰足,人口也将迅速得到繁衍。

    鲁世子姬茂的《劝学》亦是佳作。表达了鼓励百姓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不断的超越前人。同时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可以中途而废。众人也是大受启发。

    其中之言,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积土成山,风雨兴嫣;积水成渊,蛟龙生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真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听了这两篇文章,苏彦也是深受启发如果吴国能够进一步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同时又广建学舍,提升百姓的技能,经过一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吴国定能迅速超越周边国家,进而统一周边诸侯。试想如国内稳定,学术氛围浓厚,各地的能人异士必将聚集到吴国,并为吴国所用。

    今日未央殿,听到此二人之良言的数十位世子,估计回国之后,都会将此良策定为未来发展之国策。英公姬沧海听了之后也是大为震动,即惊叹二人之才,又担心如各地诸侯都照此发展,将更加不可收拾,那大周王朝早晚必亡。

    绍敏和姬茂二人如果日后当上王,想必周边诸侯都将寝食难安,本次狩猎场中,估计也是凶多吉少。但愿他二人能逢凶化吉。

    第二日,辰时不到,苏彦便领着李云一同前往未央殿。殿内仅有世子主坐,李云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