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夏荷的中学时代(第1/5页)  夏荷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夏荷走进了三中,开始了她的中学寄宿生涯。

    初次离家,夏荷如一只久困樊笼的小鸟,振翅飞上了蓝天,奔放而自由。

    以前在小学里,夏荷是利用帮妈妈干活的空余时间来学习。除了在学校里,夏荷在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洗衣,做饭,看孩子,照顾奶奶。妈妈似乎很乐意看女儿忙碌的身影,她觉得那是女儿懂事。而一旦女儿闲下来看书写字,她便觉得女儿是在偷懒偷闲,学习的事不是应该在学校里完成吗?哪能一天到晚拿着学习当正经事干?女儿带回家来的作业,特别是需要晚上点灯熬油来写的作业,她更不能容忍,除了心疼多花的油钱电钱,她更相信作业是女儿白天贪玩没完成,晚上又来找漏的。所以她会很生气。

    夏荷在妈妈的监督管理下,养成了飞快做作业的习惯,凡是可以随手做的作业,她从不拖拉,充分利用课间课余的每一分钟,让作业完成在学校里,不会无辜占用妈妈家庭的一小块时间。所以在整个小学时代,夏荷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身体每天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来回转换,心力俱疲。

    来到三中以后,学习成了她日常的全部。没有妈妈的看管,没有弟弟妹妹的打扰,她的学习紧张而愉快。每天晚睡早起,除了一日三餐,夏荷都在心无旁骛地学习中。况且,进了三中,她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来到这个学校的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是从全县各乡镇学校遴选来的尖子生,“学习好”是他们共同的优点。在夏荷他们这一批新入校的学生中,夏荷年龄是最大的,但成绩却不是最好的,充其量也就算是个中上游。所以夏荷要想再像小学里那样在班里独占鳌头,除非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夏荷深知这一点,她加倍地努力着,知识的收获让她兴奋,身心的自由让她放松。繁忙而紧张的中学生活,让夏荷痛并快乐着。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夏荷从学校回家的周期是一个星期,每个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晚上再赶回来上晚自习。从家到学校有七八里路,来回步行。学生们星期天回家大多是为了补充下个星期的给养。那时候,学校的食堂凭粮票买饭,而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们家里没有粮票,就用布袋装了家里的小麦,运到学校食堂去换粮票买饭吃。夏荷也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早早吃点午饭,让弟弟帮忙用地排车把小麦袋子运到学校食堂,然后她留在学校学习,弟弟再独自把地排车拉回家。当时学校里已有不少学生有自行车,夏荷很羡慕他们,如果自己也有自行车骑着,她就不用麻烦弟弟来送她,然后她又一晚上心神不宁地惦记弟弟是否安全到家。其实那时候夏荷家里已经买了新自行车,但自行车被爸爸夏如海骑到了矿上,休班回家来回骑着,既省下了路费钱,又避免了放在家里被别人借骑。夏荷很想让父亲给自己买辆自行车,哪怕旧的也行,但又害怕妈妈会绷了脸训斥自己“有吃有喝供你上学就行了,想三想四就不对了!”便把话又咽回肚里,埋头去学习。心想将来自己有钱了,非得买一辆小轮自行车自己骑,想上哪去哪。

    夏荷考上三中以后,成了许多村民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常常有人当面恭维夏荷父母。母亲张文英不以为然,但夏荷的父亲夏如海很高兴,他常常一边鼓励女儿别骄傲,好好学习,一边又叹着气对儿子说“小藕,你是爸爸的希望,你什么时候也能像姐姐一样争气呀?”

    每当这个时候,往往是夏荷腰杆挺得最直,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学习,正慢慢改变着父亲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学习,也变成了她唯一乐此不疲的事。

    学校不只是夏荷想象中的象牙塔,还是个小社会,一样有人间的恩怨和烦恼,竞争和残酷。

    夏荷在学校的同桌叫周雨柔,是从县城实验小学过来的,父亲在县委工作,母亲是中学英语老师。小姑娘个子不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