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父母姻缘(第1/4页)  夏荷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夏荷父母的姻缘全凭奶奶一句话促成。

    那年,父亲从部队复员回家的时候,他的大哥、二哥、四哥和大姐都携家带口地裹协在“闯关东“的大潮里,去东北的黑土地上讨生活去了,家里只有刚成家的五哥和父母相守。爷爷奶奶守在家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要为小儿子寻一房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媳妇儿,他们做为父母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父亲夏如海年轻时长得也算一表人才,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是兄弟们中个子最高,最魁梧的一个;又经过当兵的锤炼,站在人群里格外醒目。但他自小脾气火爆,爱打架滋事,在邻里间口碑不是太好;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底子穷,奶奶的凌厉又名声在外,所以说媒的人也不多,偶尔有上门提亲的,女孩子不是样貌一般就是个子太矮,夏如海都看不上,所以就这么高不成低不就地僵在了那儿。

    奶奶心里着急了,原以为引以自豪的小儿子可以光耀门庭的,但没承想儿子退伍半年了,媳妇儿还没着落。奶奶开始托人四处打听哪有合适的姑娘。′

    说来话巧,奶奶一天在街上遇到了邻村卖花线的张老太。知道张家富农出身,搁以往,夏家奶奶是懒得理会这种人家的,但听说张老太有个女儿和自己儿子年龄相当,便热情地买下她的一包丝线,并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张家女儿仍待字闺中,奶奶便说:“你看咱俩人脾气相投,儿女年龄又相当,咱俩搭个亲家得了。“张家自从张老爷孑去世后,孤儿寡母不容易,富农出身又让人诟病,也想攀上三代贫农的老夏家为自己撑腰。张老太当即就答应了奶奶的要求,两家各自找了媒人,见面相亲,男女双方都对彼此满意,于是两家迅速敲定了夏家小儿子夏如海和张家大女儿张文英的婚事。

    有些夫妻注定是没有缘份的,像夏如海和张文英,在别人眼里称得上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二人的新婚激情还未褪净,就暴发了激烈地“战争“。“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间老屋。′

    夏如海夫妻结婚时,住的是老宅的一间西屋,老宅的三间堂屋是夏家爷爷奶奶住。这间西屋是夏家所有儿媳妇儿娶进门必住的周转房,等到下一个儿子娶亲时,里面的夫妻才可以搬出来,结束与公婆短暂相处的生活,搬进由夏家爷爷带领众儿子徒手建造的新家里。老六夏如海结婚时,他的五哥五嫂就带着侄子侄女新搬进了老宅隔壁一座独立的小院里,两间正屋,一间配房,是夏家爷爷燕子啄泥般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夏家奶奶深谙领导艺术的真谛,懂得分而治之的道理,她通过“忠孝思想″捆绑儿子,并通过儿子控制媳妇和孙子们,让他们子孝孙贤,服从自己对夏家的“统治″。在她领导的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兄弟情深,姑嫂和睦,别家乱哄哄的家庭矛盾,在夏家通通不存在。这样的家风让整个半洼村的人都举手称赞,尤其对老太太,佩服得那叫一个心服口服。但夏如海结婚的时候,夏家奶奶的心性突然变了,日渐苍老的她,忽然变得人老心慈起来,大的儿孙都离她远去,老两口独处难免心里苍凉;况且夏家爷爷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硬朗,很难再为儿子徒手建起一个新家。因此对于新婚不久的小儿子夫妻,老太太有了不一样的安排,她准备召告夏家上下,让小儿子侍候自己终老,老宅院最后就归小儿子,别人不得争抢。

    夏家奶奶的如意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但儿媳妇儿张文英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要在家侍候老人,别的兄弟却可以逍遥在外?老太太是出了名的刺儿头,和她在一块大气都嫌你喘得粗,朝夕相处这日子可咋过?于是就撺掇丈夫去回绝婆婆。

    夏如海本来是父母中年得的儿子,从小聪明机灵,自然比哥哥姐姐们多得父母一份宠爱,尤其是母亲,从不舍得打他一下,他调皮该挨的巴掌全打到哥哥姐姐身上去了,因此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