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49】五胡十六国史话(第1/2页)  乱世人生别样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内容后续会改动)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自东汉中叶之后,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

    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为采纳。由于胡汉摩擦的状况没有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

    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晋惠帝时期,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其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王,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结束后,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发生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弃晋怀帝于洛阳,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行。而后怀帝动员诸将讨伐,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在东海)。石勒趁王衍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率军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刘聪、王弥及石勒趁洛阳空虚之际和兵攻破,杀害官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