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回包拯结缘应天府,董氏著作《浣溪沙》(第1/3页)  包公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话说包播与妻崔氏于合肥包府暂且住得两月余,随辞别父母返回南城绥包坊,唯包拯陪伴爹娘从此留居包府。且令仪夫妇现今人至暮年,又因这三郎乃是失而复得,心中原本怀着好些愧疚,故而格外的疼惜于他,只期盼他伴随左右,健康成长。然包拯却向爹娘央求着希望就学读书,随赶紧的张罗着拜请塾师。然不少学究都听闻包三郎面黑丑陋,无意收他为弟子,好一番幸苦终于请出一位退隐的乡绅,姓名董濬,字百川,自号竹林樵客的先生至府上教授他读书识字。

    尚且,包拯亦着实是一好学子弟,早年间于南城修仁里时,在嫂娘平日里的传授下已经识得些许字句,后来包播返回南城,数月来,又得兄长闲暇时的教导下已将《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摄取于心,董先生随将《论语》、《诗经》等教授来读。因包拯读书孜孜不倦,常常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数年间,府上所藏典籍悉数通读。长至十七八岁时已经熟读诸子百家,更因时有与乡绅秀士讨论学术,总是信手成章,文理通达,使得令仪与邻里乡亲皆叹服不止。

    随着包拯渐渐步入成年,择定良辰吉日,邀请贵宾,亲朋好友以及乡里官绅齐到宗室行得加冠礼,并取表字希仁。——然至如今包拯的亲事尚无着落,爹娘却早已为此操心不已,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大户人家小姐听闻包三郎面黑,甚为丑陋,皆不愿与他谈婚论嫁,可小户人家姑娘感情门不当户不对,令仪夫妇又不大乐意。不过,此事对于包拯来说,他反倒不甚关心,时而高坐于楼阁,时而漫步于亭园水榭,依旧读书不倦。直到包拯二十四岁时,方才与包母张氏一族弟之女谈成婚事,随邀亲朋好友,邻里宗亲欢聚一堂,将小张氏娶入府来。可怜小张氏自幼体弱多病,婚后不出两年,尚无子嗣,竟因病而卒。

    然而此时,包拯得知邑民富人曹诚早于大中祥符二年建立南京应天书院,特聘得儒学世家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如今又正待生员,随同爹娘商榷欲前往南京应天书院进一步深造。爹娘念及包拯读书一向刻苦用功,想必将来定有所作为,故欣然应诺。

    包拯思将远行,随又特地前往小砚山拜别董濬先生。至先生隐居之处,但看山峦奇秀,竹树苍翠,于山前竹林之下置起茅庐数间,有溪流沿舍前潺潺而下。包拯踱步竹桥,行至门下,扣门访问童子,幸得先生在家。随童子而入,来至先生足下,拜见过先生之后,促膝而谈。董先生得知包拯望赴南京应天书院进一步求学读书,对弟子如此勤攻好学,必将成大器,亦甚是赞许。董先生又问及包拯此番独自远行,至南京应天书院求学,可否有引荐之人?包拯直言南京地界尚无熟人。董先生随言及自己有一胞弟,姓名董浩,字百源,多年来弃官从商,现正居南京应天府,便书信一封令包拯代为拜访,亦易于获得些许关照。包拯对此更是感激不尽,随收藏了书信,拜别了董先生,回至包府,打点好行囊,辞别了爹娘,携上书僮小易,取道往南京应天府而行。

    包拯携书僮小易一路随官道昼行夜宿,又正值春光明媚时节,过往客商甚多;再则,包拯向来中规中矩,处事严谨,沿途行来确也相安无事,不出半月便到得南京应天府。随经人打探董先生胞弟董浩住址,辗转来至南湖畔,到得董府门下,敲门随仆人通报道:

    “我乃董叔叔家兄百川先生之弟子包拯,今于庐州合肥至此求学,特此持百川先生书信前来拜见。”

    不多时,便得仆人复返引包拯进入府来,但见楼阁廊榭,峥嵘轩峻;府内布局新颖,豪华气派。包拯随仆人来至客厅,拜见过董浩,并递上其家兄书信。董浩接过信去,随邀包拯起身坐定,先问过家兄近况后,随又当面拆信阅览。见信中极言眼前此子才华出众,品学兼优,更勤于读书,将来必成大器;今番此子前来南京应天书院求学,知弟居南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