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疯狂的江湖大盗 一(第1/2页)  隐形阶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漏子麻药劲儿过去了,人也渐渐清醒过来。一直陪在身边的母亲已经哭成了泪人儿了,漏了的母亲,叫刘凤琴,50岁,身高163米,眉清目秀,面容姣好,温柔敦厚,是一位街道办的印刷厂的退休女工。

    看着眼前儿子的遭遇,再想想那无比黑暗的未来,她绝望了。她实在是觉得老天爷的不公平,一股火,一夜之间满头的黑发立刻成了白毛女了。原本红润的面颊,一宿的折磨,就让这位刚刚50的女人脸上没有了血色,腊黄腊黄的,简直就象一张牛皮纸似的。她坐在儿子的床前,目光呆滞,精神恍惚。

    当漏子发现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的时候,目光自然集中到自己疼痛不已的那双手上。一直守在身边的母亲唯恐他受不了,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漏子一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还有那张憔悴到让人无法辩认的陌生的脸庞,怀疑地问道:“妈,我的手呢?妈!我的手呢?”无奈的母亲只有低头呻吟的份儿了,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漏子愤怒道:“我在问你,我的手呢?我的手是那去了?怎么就会没有了呢。”听到屋里如此歇斯底里的喊叫,值班医生和护士都赶紧跑了过去。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整个楼道里人们都很紧张。因为那几嗓子的喊声实在是太疯狂了,太震憾了!简直就是不管不顾不要命的那种最后的绝唱。尖叫指数暴棚!

    无论漏子怎样的捉,怎样的闹,残酷的现实终归是改变不了的。任凭他捶胸顿足,乱蹦乱跳,乱喊乱叫也只能是让他瞬间发泄一下内心的狂躁情绪而已,这就是现实。他捉累了,喊乏了,就渐渐地接受了这一切。他想到了轻生,想到了了断自己,但必竟还是感念身边的母亲,所以他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赵天成用心地送给了漏子一本书。当然绝对是立志的鸡汤,是那本鼓励过成千上万人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位传奇的双目失明且全身瘫痪的前苏联作家,他的名字叫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书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堪称那个时代的舵标灯。

    慢慢地漏子看了进去,当然是母亲一字一句念给他听的--

    小年刚过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种集市上人满为患,频于采购人们,个个脸上喜上眉梢,无不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天成送走了漏子之后,心情始终不是太舒服,特别是雪天,他会触景生情的。大概是春运的缘故吧,这几天活特别多,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接班,就忙个不停。今天在交接班的时候,领导特别嘱咐大家雪天路滑。上下车的时候要把速度放慢些,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晚上11点多,和平时一样,调车组的人要吃夜宵的。每个人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大铁饭盒子,一到班房,就都把大饭盒子都落在炉子上面。由扳道岔的师付帮看着。不停在调调位子,上下串串。等到11点多的时候,所有人的饭盒都热的差不多了,大家便坐在一起开吃喽!

    班房不大,最多5、6平,是那种灰砖砌成的,人字型的房顶,从高到低捕着同样的灰色的瓦片,远远望去就好象是童话世界里的小房子一样,特别的小、特别的卡通。因为周围空荡荡的,只有看到细而小的烟囱往外冒烟时,才知道这里面也有人住着。

    据说,这样小不点的房子都是当年rb鬼子侵略东北时盖的。屋里啥都没有,窗户到不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都有,大概是为了便于瞭望过往的车辆吧。这在东北地区铁路上是随处可见。是那种标准的铁路搬道岔的班房。

    屋子不大,一共是6个人。都围坐在炉子旁边,席地而坐,边烤炉子,边吃饭。打开饭盒子,各种居家的味道全部冲了出来。小屋子热气弥漫,好奇的大男人们,都要相互看看哥们儿都带了啥好吃的,然后先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