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四章 李岩的秘密武器(一)(第1/2页)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过,很是意外的,在李定国准备出征期间,孙可望的公函也到了李定国的军营。公函中表示孙可望虽然愚钝,也明白,出兵抗清表明大西军顺应民族大义,表现了大西军对大明皇帝、朝廷忠心,因此赞同李东国出兵,不仅如此,还给直属李定国的五万东征军准备了足够一个月食用的粮草,让他安心东征。

    1649年4月底,大西军李定国部五万人誓师北上抗清,天下震惊。当李定国得以出兵后,李岩也终于准备出兵了。

    自始至终,李岩都将李定国出兵江西作为自己出兵的前提条件,不仅仅是因为相信李定国的实力,更是处于对整体战局的考虑。

    若李定国没有出兵,则大明战场首尾不能相顾,即使占据了福建这个突前部,也挡不住江西与浙江两省清军的夹击。

    李定国既然如约而至,李岩自然也不能失信。

    此时的李岩,也算得上兵强马壮。广东西部与广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了争夺那些少量的生活物资,民风不免彪悍,但对于李岩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兵源了。因此,李岩得以大力扩军。

    得益于良好的声誉,“大明的郭令公”这块金字招牌,广东西部甚至广西东部的年轻人都是踊跃参军。按照朝廷给的编制,李岩只有三镇的兵力,若是按照李岩提供给朝廷的编制标准,也就是7300余人。但是李岩的三镇绝不相同。虽然正规的陆军也是三镇的兵力,但除此以外,还有独立的一个直属李岩控制的炮兵协,与一个骑兵协。这一个炮兵协与骑兵协自然不是以朝廷的名义存在,而是以民兵的形式存在,挂靠在红娘子名下。民兵在每个军阀那里都有存在,比如最典型的大西军与郑成功的军队,都是严重超编,朝廷以外的军队都是以民兵的形式存在,但虽然是民兵,战斗力其实与正规军无异。执行李岩规定的编制规模最好的倒是朝廷控制的广东中部与广西,广东中部是因为朝廷开支不小,根本无力维持超编的军队,甚至陈子壮等人由民兵改编的所谓正规军,甚至都只有两个镇的编制,就是因为没钱。至于瞿式耜控制的广西,若不是焦琏的坚持,甚至也很难满编,即使如此,也是李岩以低价武器供应才能让焦琏的部队不致无武器可用。

    至于李岩来说,即使不算琼州强大的工农业基础,即使是所谓的低价或成本价供应武器给友军,包括朝廷的军队,也是参照大明普遍的手工生产火器的成本为核准的基准的,本身就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单凭这些利润,就足以让李岩装备自己的军队的了。军火工业,原本就是暴利行业,就比如后世的美利坚,发家就靠的两次世界大战向交战国售卖军火。

    李岩的三镇步兵,已经全部换装了带有膛线的米尼枪。不过这也仅仅是体现在射程与精度上,还不能保证李岩军队相对于其他军队的碾压优势,因此,李岩给自己的军队增加了最强利器,那就是素有“战争之神”美誉的炮兵,与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都还能发挥战略作用的近代胸甲骑兵。

    首先说说李岩的炮兵协。李岩的炮兵协只有三千余人,但却装备了大小火炮五百多门,每台火炮还配备了一匹骡马甚至驴子作为运输动力,在交通困难的地方,人还要帮忙运输。这只是在原有炮兵的基础上扩充,按部就班,倒也不太困难。

    但李岩组件近代骑兵,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16世纪,火器的发展,使得骑士阶层日薄西山。大规模的新兴雇佣骑兵们不具备旧骑士常年艰苦训练得来的高超身手,他们的作战方式更多的表现为利用新式火器进行齐射来作战,这就是所谓的半回旋战术。然而这却是骑兵的衰落期,因为早期的火器效能很低,这种作战方式远远不如冲锋带来的效果那么巨大。然而,在波兰,骑士贵族阶层一直比较兴盛,波兰的骑兵成了这一时期的欧洲战场上最善于冲锋陷阵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