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九章 糜烂的大明局势(第1/2页)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李岩决心不顾大明的局势,埋头一心发展自己的时候,坐卧不住的满清再次出兵了。

    虽然西面战场由于明军的主动进攻而变得岌岌可危,但正因为如此,才要在最短的时间打掉朱慈烺为首的大明朝廷,让大明再无领头之人。

    不过,此时郑成功在泉州府驻扎,在联合了郑家的各大势力后,拥众二十余万,这可不是大顺军余部那种拖家带口的20余万,而是全部士兵的二十余万。这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

    1646年冬,博洛亲自带队进攻泉州。虽然清兵数量只有十多万,其中的中坚满洲八旗更是不到一万。

    郑成功有心拿这支清军立威,主动发起了进攻。事实证明,郑成功想的太美好了。此时的郑成功还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只能算是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人。他只看到了敌人的数量只有他的一半,却没有考虑到双方士兵的素质差距。郑成功的军队,大多是新招的渔民与海盗,很少经过训练,经历的战事更少。即使是所谓经验丰富的海盗,也不过是在海上劫掠商船,哪有什么正规军团作战的经验?

    反观清军,即使投降的明军,也是多经战阵的精锐,战斗经验丰富,还刀口舔血,不惧牺牲,岂是郑军这样的乌合之众所能对抗的?

    仅仅一战,郑军就被清军打个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哭爹喊娘的一路败退到了厦门岛,兵力折损过半。此时的厦门还被人称为中左所,只因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厦门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岛的代称。

    经历人生首次惨败的郑成功一时陷入了沉思,“难道正如老爹所言,满清大势已成,其兵勇不可当,非我明军所能抗衡?”虽然最终也没有改变自己听从大明朝廷的心意,但是对清军不免有了惧意,此后再不敢发动大规模进攻。

    清军水师力量有限,一时攻不下厦门岛,只能悻悻而回。在留下一队万余人监视已经被打怕了的郑军后,就继续南下去了。1647年初,以李成栋为先锋的清军已经抵达广东揭阳,当地明军一哄而散,投降当狗腿子的也不在少数,再一次让世人刷新了对明军的认知: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一月底,李成栋的清军来到惠州府城。

    从表面上,惠州府城驻扎的林察部,数量也有一万六千余人,甚至比李成栋的兵还多近一倍。但是,畏惧清军如虎的林察部明军根本不敢出战,只敢拒城而守。不过,单纯守城也确实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明军这样的软脚虾的战斗力。三天的战斗,明军与清军的伤亡基本相当,其实这已经是相当丢人的战绩了,在以前,什么时候守城一方也会伤亡如此之大了?无非是明军不敢主动出击,让清军能够放心大胆的全力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一名清军攻上城墙,也能将大队明军吓得连连后退,如此,明军损失不大才怪呢。

    李成栋心疼自己的伤亡,下令暂停进攻,让城内的明军弹冠相庆,“天可怜见,清军终于不再进攻了,我等的性命也就保住了。”

    可是,事实证明,他们乐观的太早了。满清一向骄傲的宣称,他们是骑射立国,可是你要仔细的观察他们攻城的战史,就会发现,每次攻城,他们凭借的并不是自身的悍勇,而是笨拙的红衣大炮。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后方的博洛主力终于也抵达惠州,随行的还有两门红衣大炮。虽然几千斤重的火炮带着吃力,但是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仅仅半天时间,清军就用火炮将惠州城墙轰破了一道三四丈宽的大口子。眼见得城墙被轰破,明军就如同被泄了气的气球,再也蹦跶不起来,一哄而散,无论林察如何督战都不行,即使杀人立威也不行,逼急了,士兵还会对主将动手。

    边上,林察副将对林察说道,“将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