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第1/2页)  民国大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子轩来到英国的时候,徐至摩早已到了国内,他这次的欧洲之旅可以说非常的不幸。

    1925年3月1o日,为了躲风头,徐至摩离开北平。

    随后途经苏联的赤塔、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并在莫斯科逗留三天。

    除了观察、聊天、看戏,徐至摩还探望了托尔斯泰的女儿,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拜谒了列宁陵墓与契诃夫墓园。

    在此期间,他为国内的报纸写了游欧漫录一文,记录了他在苏联的所见所想。

    他的观察尽管浮光掠影,却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狂热的崇拜,只是客观的叙述。

    “入境愈深,当地人民的苦况愈明显”,赤塔车站上满是三四岁到五六岁向旅客要钱要吃食的小孩子,以及衣着褴褛表情漠然无所事事的成年男女。

    而苏联的知识分子“活像监狱里的犯人或是地狱里的饿鬼。”

    至于苏联重要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女儿说: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正是这一次的苏联之行,让他对苏联乌托邦产生了质疑,他看到的和中国国内宣传的苏联完全不同,他甚至认为这样的社会必将破产。

    3月29日,徐至摩来到德国柏林,见到了他的前妻张幼怡,得知他的儿子不幸夭折。要?

    受到打击和心怀愧疚的徐至摩写了怀念儿子的文章我的彼得。

    他这次前来欧洲的主要目的是和泰戈尔会面,没想到当他赶到意大利的时候,泰戈尔因病离开欧洲,返了印度。

    他在意大利逗留了几周,然后去了英国和法国,拜会各国的文坛名流。

    徐至摩拜访了英国小说家哈代,正是那位写作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

    哈代还是一名诗人,想必和他会有共同语言。

    这是徐至摩的一种嗜好,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拜访当地的名流,并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留作纪念。就好像集邮一样,只是他收集的是名人故事。

    林子轩在美国的时候,徐至摩就已返国内。

    这个时代没有全球通,联系不便。

    一旦出国。就只能依靠电报通信,而且没有固定的收信地址,还要依靠别人的通知,等收到消息的时候或许早已经错过了。

    林子轩是在来到英国后才得到徐至摩的消息,他的到来受到了伦敦文学界的欢迎。

    这和他把新文学丛寄给弗吉尼亚伍尔芙有关。

    伍尔芙把这批来自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印刷出来。在文学圈里流传,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这个时代,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亚洲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美国的保守主义不同,英国一直采取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

    这或许就是岛国意识,在骨子里有着对外扩张和殖民的倾向。

    所以,英国人对在远东地区生的事情格外关注,特别是古老的印度和中国,更是英国文化界关注的重点。

    林子轩的这套新文学丛被认为是中国和英国文学界交流的象征。

    特别是林子轩的戏剧雷雨和日出更是备受关注。

    英国的戏剧非常繁荣。这源于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家培养了英国人对于戏剧的热爱,英国人因此而自豪。

    相对于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的残暴统治,英国文学界的精英们则怀着人道主义精神看待远东地区国家的反抗行动。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中国文人攻击北洋政府一样,英国的文人对政府也极为不满。

    换一种说法,作为一名文化人,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屈从于政府的统治。

    文人要有自己的操守,要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这就是观察社会和监督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