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1/2页)  民国大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天晚上,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内非常热闹,来了不少新月社的成员。

    徐至摩尤为兴奋,没过多久,林子轩就明白了原因,原来是林徽茵和她的父亲来了。

    来到北平后,林子轩见过林徽茵几次,闲聊了几句,但没有深交,他们不算太熟识,也就是几年前在伦敦一起游览了一番风景名胜。

    中间再没有联络。

    《新月》杂志这几期都有刊登林徽茵的诗歌和散文,得到了文学界的不少好评。

    其中追捧的成分要多一些,毕竟这个时代出现一位女诗人不容易,要爱护,没有男人会大煞风景的进行批评。

    林子轩希望她能在女诗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林徽茵和梁思城已经有了相处的意思,林徽茵从培华女校毕业,两人打算在六月份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

    林子轩想着妹妹林晓玲也要到美国留学,在去往美国的途中有个认识的人互相照顾也好。

    他便和林徽茵约定六月份乘坐从上海出发的邮轮前往美国。

    今晚之所以这么热闹,是因为他们要排演一处戏剧,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

    这是徐至摩的主意,在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生日,新月社的成员准备为泰戈尔献上这出诗剧,作为生日礼物。

    所谓诗剧就是用诗体写成的剧本。

    它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因而人物台词富于诗意和强烈的抒情性。语言凝练、含蓄、流畅,讲究韵律和节奏。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歌德的《浮士德》。

    泰戈尔的《齐德拉》是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段故事写作的。

    讲述了般度族的王子阿顺那和马尼浦国公主齐德拉的爱情故事。

    整部诗剧有九场。全部是英文,这就要求演员的英文功底非常好。还要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如此才能驾驭这种类型的作品。

    在这部诗剧中,林徽茵扮演公主齐德拉,张歆亥扮演王子阿顺那,徐至摩扮演爱神玛达那,林常民扮演春神伐森塔,梁思城则担任舞台布景设计。

    张歆亥是浙江海盐人,出生于上海。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

    1922年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西洋文学教授。

    徐至摩倒是想扮演王子这个角色,和公主来一场热恋,不过梁思城可不答应。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三人在排演时的小摩擦,觉得挺有意思,比诗剧更有意思。

    最郁闷的恐怕就是王子的扮演者张歆亥了,他完全是个局外人。被拉来凑数的。

    在北平,新月社的成员都知道这三人的复杂关系。

    徐至摩对林徽茵那是一往情深,林徽茵则是若即若离,梁思城把徐至摩当成了头号情敌。

    好在现场还有林徽茵的父亲。否则他们三人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

    张歆亥对此颇为抱怨,他不想参与其中,在排演中。一旦他和林徽茵有了肢体上的接触,就会受到其他两人的怒视。

    这是爱情题材的诗剧啊!

    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亲密的动作。怎么表现伟大的爱情?

    林子轩觉得这家伙恐怕就是想占便宜,现在占不到便宜所以才抱怨,好在这是印度诗剧,不是西方戏剧,没有男女之间大尺度的场景。

    林常民快要五十岁了,不可能一直排演下去,很快就离开了。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徐至摩和梁思城就像是小孩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