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4章 换契(第1/3页)  明末称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吃过早晚,刘永便开始带着民兵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通知。

    虽然喊的嗓子发干,可他却觉得干劲十足。上次他带着镇上民兵队员去了趟洛阳,其实他们也就是帮忙运炮运粮,用手下民兵们的话来说,就是一点汤都没喝到。当他们跟着重炮营的官兵到达洛阳时,洛阳早就拿下了。

    入城后,也不过是帮着查抄叛党财产而已,忙碌了几天之后,他便得到解散命令,带着自己的队员又回来了。

    不过一回来,县里就通知他去议事。结果一到县里,知县笑咪咪的通知他,他已经被任命为鸣皋镇的镇长了。

    弄了半天,他才总算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他去洛阳的时候,总督就已经下令,在两省各县下,设立乡镇。县里城镇集市称镇,下面郊村称乡。鸣皋镇是个有近万人口的集镇,隶属宜阳,与汝州交界。

    因此被划为镇。

    鸣皋本来就是镇,因此倒变化不大。主要的变化还是朝廷在乡镇设立官员,或许他们只能算是吏吧。

    总之,朝廷把每县划为若干个乡镇,镇下是坊和铺,乡下则是里和村。

    每个乡镇,都要建一个乡公所,或者镇公所。

    这个公所,类似于过去的巡检司。不过过去的巡检司,只是在一些关津之地设立,而现在则是每乡每镇都要设一个。

    每个乡镇公所,会有一名乡长或者镇长,他们都会有九品的官职。他们就算是县里的派出机构,乡级领导了。

    做为九品芝麻官,任务却还不少。

    原来巡检的职责他们就也担着,防匪、捕盗、辑私。甚至还要断案。上面规定,以后乡里的民事诉讼案件,只要不是刑事案子,不是什么杀人放火之类的。如有斗殴、争田夺地、偷盗等案子,都是要归他们这些乡长镇长审理的。

    如果当事人越过他们直接向县里打官司,那么不是大案。当事人就会被杖罚,然后案子再发回给他们审理。

    只有重要的案子,才会经过他们的初审调查后,再移交县里。

    这一点他倒是理解,过去都说皇权不下县。

    大明时,按朝廷制度,县官是不能下乡的,而一个县的官员才两三个,因此县官的事务极多。乡下的事务。更多是交给地方的宗氏大族们自治。

    就连审案也是如此,有专门的老人,各种各样的老人一个乡有几十个。他们用自己的名声威望,主持地方上的事务。

    只是后来这老人制度,也完全变成了由乡绅地主把持地方。

    现在朝廷要建立乡镇公所,派遣官员,这却是要打破过去皇权不下乡的惯例了。

    做为新上任的九品镇长,刘永也管着附近二三十里地。归他管辖的百姓有好几万,鸣皋镇也是除了宜阳县城关外镇外。县里第二大镇了。

    身为镇长,他有一个专属的衙门。

    过去是一个大户的宅子,因为参与叛乱,被抄了家,这宅子不小,三进的宅子便挂上了鸣皋镇公所的牌子。他入驻办公了。

    好歹也是一方官长,他也有一众从属。

    民兵队长一人,派出所长一人,文书两人。这四个是有正式编制的,民兵队长和派出所长以及两个文书都算是经制吏。

    他们每个人手下还有一队人。民兵队长管的是民兵,这些民兵轮流当值,当值有补贴,平时则无。而派出所长手下,则有一队民警,这些人则相当于过去巡检司的弓手,有十二个,算是雇员,负责治安巡逻、辑私捕盗,消防救火等。

    京师有五城兵马司,各省如今也先后设立了警察厅,各府设警察局,各县到有警察分局,到了乡镇,就是派出所。

    他们的现职也如京师的五城兵马司一样,负责地方的治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