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7章 拥兵自重(第1/3页)  明末称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臣退下之后,崇祯依然没有个主意,犹豫不决。

    他绝没料到在松锦大败之时,辽东却反而取得出人意料的大捷。黄台吉被斩杀阵上,辽阳被收复,辽东军甚至已经兵临沈阳城下。这连串的胜利,甚至堪称自天启以来未有之破天荒的大捷。

    但由于松锦的大败,又使得崇祯患得患失起来,他一方面高兴辽河的大捷,一面又担心冬季到来后,成为孤军的辽东军深入沈阳城下会有个闪失。

    他很担心朱慈烨在沈阳孤军深入,会出现坏的变化,担心朱慈烨的辽东军撑不过这个寒冬,更担心西北重起的流匪变乱,越闹越大,可能窜向中原和东南地区。也担心东南一带的抗税越来越严重,加剧朝廷的财政危机。

    而且他还很担心宁远的吴三桂和祖大寿,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在宁远稳住阵脚,他心里还担忧他们会降敌。祖大寿《无》《错》的好几个兄弟甚至是几个儿子都早降了清,还在清军中担任要职。谁也说不定,什么时候祖大寿就如同锦州城里的夏成德一样的突然就献城降清了。

    这些天,崇祯每天五更照例要到乾清宫丹墀上焚香拜天,总要为这些担忧向上天祈祷。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松锦大败的恶劣局势下,辽东竟然还能传来如此好的消息。他感觉上天还没有抛弃他,上天还是眷顾大明的。

    重臣退下后,崇祯又开始在丹墀上焚香祈祷,他暗暗祈盼,希望朱慈烨能再传捷报。他期望过些天突然就又接到辽东来的捷报,说已经攻破了沈阳。

    午时,崇祯穿着常朝服,在殿中喝了碗冰糖燕窝汤,吃了一块糕点。就算是午膳。太监们按照例常惯例,在他的御案上摆了个百事大吉盒,里面装着柿饼、粟子、冬枣等,但他只是望了一眼,一点吃的都没有。

    “吴协理到了没有?”崇祯问。

    “回陛下,吴协理已在殿外侯见。”

    “宣。”

    不多时,京营警备大营协理吴襄入殿,叩拜行礼。

    崇祯皇帝虚抬手臂,让他免礼平身。这位警备协理吴襄正是辽西提督吴三桂的父亲,曾任辽东总兵官。当年因援大凌河溃败逃跑而被撤职,但因吴家在辽军中的重要影响力,崇祯撤除吴襄总兵职的同时,又不得不加封吴三桂为游击将军,而仅隔一年后,又让吴襄恢复总兵之职。

    在吴三桂升任辽西提督之时,崇祯也加吴襄都督府职。如今吴三桂兵败辽西,并没有被降罪贬职,在设立五大军区后。原辽西提督吴三桂成为了辽西、宁锦军区的提督总兵官,兼任宁远总兵。

    而吴三桂的父亲却更不降反升,从无实权的五军都督府升任了京营警备大营的文臣协理,与另一名勋贵国公提督和一名内臣提督共同统领警备大营。节制着警备大营的昌平、通州、密云三镇。

    崇祯很清楚,辽西兵败之后,朝廷损兵十余万,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城。吴三桂和祖大寿本来都应论罪责罚。但辽西只剩下宁远,宁远又以吴三桂和祖大寿的宁锦两镇兵马实力保存稍好,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朝廷都不能处罚他们。

    他不但不能处罚吴三桂和祖大寿,甚至还得加他们的官职,好言慰问。

    今天,崇祯召吴襄入见,就是想与他商讨关于辽西的事情。

    崇祯问吴襄关于辽西局势的看法。

    “陛下,祖宗之地,不可弃也。”这位商人出身,后来考取武进士,被辽东王李成梁招揽入麾下,最后又与辽西将门祖氏联姻的警备协理回答道。

    听到这个回答,崇祯不置可否。

    “爱卿觉得令郎还可再战否?”

    吴襄猛然明白过来,皇帝这是想要趁辽东大捷的时机,让宁远兵马反攻辽西。他很清楚宁远现在的情况,儿子吴三桂已经与他通过书信,告诉过他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