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如约而至的德国人(第1/3页)  傲气凛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官多年、阅历深厚的赵尔巽,没有对外透露朝廷加赋的旨意,而是命自己的学生兼心腹谋士、三品候补道袁金铠,悄悄带上紧急兑换的三百万元德国德华银行现金支票,乘坐为华西公司运来钢材和机器的德国货轮直抵上海,再从上海赶赴北京,展开斡旋,因此,整个四川没有出现任何波动。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小学相继开学,主管军队训练教育的督练处会办兼速成学堂军需科长萧溢茗开始忙碌起来。

    由于川军副参谋长、陆军小学总办姜登选也选用了萧溢茗领衔编写的几门新教材,通过总督大人要求萧溢茗帮助指导理论教学,萧溢茗每周的讲课任务因此增加一倍,好在陆军小学所在地北校场就在萧溢茗的住所西面,不需要来来回回地跑。

    尽管如此,萧溢茗的工作量增加了数倍,除了分内之事必须完成之外,他的旧城改造计划获得了总督衙门和成都府衙的一致通过,仅需五万元投资、半年后即可收回的第一期工程,就足以改造拥挤肮脏的城东南兵工厂家属区。

    这片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区域就在御河边上,除了原本居住的三千多兵工厂家属之外,几年来陆陆续续涌进数千名一穷二白的贫民,低矮简陋的茅屋土墙比比皆是,较之其他贫民区更为肮脏混乱,成了官场百官和成都百姓无比担忧的火灾和疫病之源,所以萧溢茗联合劝业道总办周善培,共同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改造方案,获得各级衙门一致认可,只用三天时间开会讨论,第一方案就被列为立即动工的首个“惠民工程”。

    总督衙门、成都府衙和劝业道之所以鼎力支持,其中还有个重要原因:

    各级官员看到了新军统领钟颖从文殊院涉案事件中获得的巨大好处,钟颖以军队的名义彻查了文殊院的合法用地,发现文殊院百年来陆续霸占的周边四百余亩土地,均无任何法律依据,便报请总督衙门批准,以军队的名义尽数没收,随后分成近百片宅基地公开进行拍卖,“以补长年拖欠新军、边军之军资”。

    短短半月,所有土地销售一空,“军队”通过拍卖获利七万余元,是否“弥补军资”没人知道,但官场中人心里清楚,“军队”的总收入远远不止这个公开数字。

    这件事对任何衙门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联想到全城一百多座大大小小的庙宇道观难以拿出合法的土地契约,各级官员们哪里还坐得住?如今有了富丽堂皇的“惠民工程”这一契机,谁还愿意放过千载难逢的敛财机会?

    有了钟颖这面“首恶”的挡箭牌,倒没多少人注意华西公司通过正常拍卖获得文殊院西面紧邻新大道的九十亩土地,更没几个人知道,这九十亩土地根本没花萧溢茗一文钱,华西公司却在得地之后广为宣传:将九十亩土地中的八十亩用于“华西中学”建造,工程竣工之后,将以全城最低学费甚至免除所有费用,招收贫困子女入学,为巴蜀教育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剩下的位于十字街口占地最佳的十亩土地,成为新成立的《华西时报》所在地,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成都商报》与华西实业公司达成合作,合作后的报纸更名为《华西时报》。

    这件事情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文化界、军政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几乎所有人都能轻松预见到,获得华西公司充足资金支持的《华西日报》,要成为四川省数一数二的大报,是早晚的事。

    从省内各大报纸连续刊登的招聘告示上,就能看到《华西时报》的野心——新报社郑重承诺:专业人员增加百人,高级编辑、记者的工薪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五倍,并将以丰厚稿酬,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振兴四川百业、提高全民教育素质之伟大革新运动!

    全省的文人骚客闻风而动,传言重庆、泸州那几个官场失意却才华横溢的文化界名人已经赶赴成都,悄悄找到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