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2 章(第1/5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阿印1、2、3 号”,在

    班公湖南斯潘古尔湖以西莫尔多通道两侧设“阿印5、6、和16 号”据点。

    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6、7 号据点之间。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配置在

    莫尔多通道南侧,营指设在楚舒勒,深入中国境内设卡3 个,编号为“阿印

    7、8、9 号”。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东堤附近。查谟克什米尔国民

    军第七营,营指设在科尤尔,配置在狮泉河谷两侧地域内,深入中国境内设

    卡7 个,编号为“阿印10、 11、 12、 13、 141 15,还有杜木契列

    未编号据点一处”。以上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据点为“阿印16 号和8

    号、9 号”3 卡。此外,“约山口12 号,碟木绰克地区15 号”深入中国境内

    20 余公里,对中国构成一定威胁。印军第一一四旅前指配置在楚舒勒。从以

    上兵力部署可以看出,楚舒勒地区是其要害,尤其是莫尔多通道两侧,兵力

    集中,据点密布。其总的兵力部署态势是:一线展开,分散配置,该旅5 个

    营20 多个连队, 3000 余人分散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北起喀喇昆仑山口,

    南至狮泉河谷,正面宽600 余公里,深入中国境内20 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内。

    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1 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之间空隙大,

    独立据守,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部队各个击破。

    西线印军主力第一一四旅,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对日作战

    3 年,参加过印已争夺克什米尔之战, 1960 年在改编克什米尔地方武装的

    基础上,重新组建后,开驻中印边境西段。该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地区,受

    过山地作战训练,士兵shè击技术较好,对高原严寒地区适应xìng强,具有一定

    的战斗力。但该旅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的部队组成的,具有

    两个国籍(印度、尼泊尔)、三种宗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四

    个民族(印度斯坦族、锡克族、拉达克族、廓尔喀族)、五种语言(印度语、

    锡克语、拉达克语、廓尔喀语、英语)等特点。由于民族、语言、宗教、地

    域和习惯不同,该旅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和浓厚的民族宗教等封建色彩。平

    时彼此歧视,隔阂较深,互不信任,各存戒心,战时各自力战,互不支持;

    且多数士兵迫于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官兵矛盾、新老矛盾较深,

    当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该旅虽有5000 余人,同康前指所辖兵力相差不多,但兵力高度分散;据

    点孤立互难联系,旅部带1 个营远在列城,山区jiāo通不便,支援第一线作战

    甚为困难。

    三.西线边防部队的临战准备

    西线边防部队进入战区的临战准备工作是从10 月6 日开始的。此前,战

    备工作是与反蚕食斗争同步进行的。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既保障了反蚕食斗

    争的顺利进行,又为反击战打下了基础。至反击战前,西线中国边防部队除

    阿里支队,步兵第二团外,还集结了步兵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第十一团第

    三营、师pào兵团4 个连,师高pào营、师工兵营、通信营(大部)、侦察连、

    喷火连,骑兵第三团(相当于1 个加强步兵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