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1 章(第1/5页)  宋任穷回忆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毛主席的意见和中

    央的决定,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展开对三线建设的部署和行动。

    在我国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研究工业战线调整时,我就感到东北的

    工业比重大,城市人口多、负担重,如果能将一些企业调整到内地,对于我

    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此我曾向毛主席和中央讲过这个想法。这次中

    央决定搞三线建设,我们是拥护的。东北地区地处沿海沿边,基础工业和国

    防工业比较多,因此支援三线建设的任务很重。我们书记处决定支援三线建

    设的工作由东北局书记处书记顾卓新同志负责,经委具体负责实施。按照国

    务院的具体安排,从 1964年下半年即开始了支援三线的工作。据不完全统

    计,至1965年,东北地区迁住内地和正在迁住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

    140个(列入国家搬迁计划内的66个),调出约8万人左右(其中基本建设

    队伍2.7万人)。搬迁的企业,有的并入内地企业的,对内地企业起到了充

    实、提高或补缺作用;有的是利用内地的下马工程进行安装建设的,节省了

    资金,加快了建设速度;有的是新建项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工

    ----------------------- 页面 186-----------------------

    程浩大的迁建工作,确实超出人们的预料,迁建中表现出办事的高效率,严

    密的组织工作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现出的意气风发的精神,今天也是值得学习

    和发扬的。

    迁建企业是一线支援三线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各级党委决心大,各迁

    建单位顾大局,充分发扬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老厂贯彻了“包迁、帮迁、

    包投产”的精神,加上与三线的密切协作,所以收到了投资少、建设快、投

    产快的效果。鞍钢第二中板厂是迁入重庆钢厂的一个机械化轧钢厂,鞍钢发

    扬了很高的风格,在迁厂时不仅为该厂配备了较强的领导班子,选拔了政治

    条件好、技术等级高的技术工人,并且对迁出的67个机组和390台电机设备

    进行了全面检修,检查质量都达到了技术标准。在运输中7千多吨设备全部

    完好无损。哈尔滨电表厂原计划给兰州迁入了108台设备,后根据迁入厂的

    需要多给了4台国内购买不到的设备。大连机床厂的液压仿型机床车间,由

    于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配备的好,迁入银川长城机械厂后出色地完成了生产

    计划和各项任务,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迁建企业的标兵。兰州电焊条厂(由

    哈尔滨锅炉厂迁去的一个车间)、青海第一机床厂(由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迁去的)和由吉林迁到甘肃海石湾的冶金部第十建筑公司等单位,都克服了

    许多困难,很好地完成了搬迁和生产任务。

    1965年9月,中央召开了迁建工作会议。会后,为了解迁建工作情况,

    协调解决搬迁中的问题,东北局派东北局经委副主任孙洪志、黑龙江省经委

    主任冯仲斌和辽宁省经委副主任薛泉同志等组成赴西南、西北三线访问团,

    到成都、重庆、西安、西宁、兰州、银川等地访问了由东北地区迁往内地的

    52个单位。对这些单位的职工和家属进行了慰问,并听取了迁入地区的中央

    局、省、市委负责同志对迁建工作的意见。孙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