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2/3页)  徐州会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豫东战斗时,正当日军第14师团陷于第一战区主力部队包围之中、濒于被歼的关键时刻,担任阻击第16师团西进的第8军军长黄杰无视战区长官令其死守归德的命令,擅自率主力撤退,功亏一篑,不仅未能歼灭敌第14师团,反而形成全线大撤退。

    另外,临沂战斗中也有缺乏全局观念,导致作战指导丧失战机的情况。日军猛攻临沂,第5战区速调第133旅及第13军骑兵团驰援,但此时日军坂本支队已停止进攻,奉命率主力增援台儿庄。作为第5战区的长官代表、坐镇临沂的参谋长徐祖诒也和张自忠、庞炳勋一样,局限于考虑临沂一地情况,对敌人主力并未战败而突然脱离战场的情况既不进行分析判断,更不进行侦察搜索,竟以不被攻击为满足,致电李宗仁:临沂之敌自昨晚攻击受挫,确已向沂河东岸汤头镇退却,现以新到之王旅及汤部骑兵相机追击,与敌保持接触。直至4月1日坂本支队主力出现于向城与第20军团作战时,张自忠军的《战斗详报》还说:“敌之jiāo战部队系板垣第5师团之大场42联队及铃木第6联队……,兵力约七八千人”,“军之任务为确保临沂……对敌攻击,胜利殊无把握”,决心占领阵地防守,仍未觉察敌军主力去向。蒋介石致电批评张自忠:“临沂之敌得自由转用于向城、兰陵镇方面,实该军之耻。”徐祖诒总结说:“军以下各部队长均未能明了自身战斗间的责任,成机械式之行动,惟上级之命是从,故致误战机。”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不过包括他们自己在内,在作战指导上都缺乏全局和发展的观念。

    二、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导致会战后期数十万大军仓促突围,几乎带来灭顶之灾

    台儿庄战斗胜利后,中国统帅部对胜利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忽略了中日两军总的实力对比,更未对战局发展的可能前途进行合理的预测,因而或多或少地夸大了台儿庄胜利的作用。积极向第5战区增兵,大批军队源源不断地调至徐州附近,企图“集中所有力量”,乘势进行一场“确定胜利基础的战略xìng战役决战”。这种作战指导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持久消耗战的原则。而且不断将兵力投入第一线,不断向东延伸右翼,形成西起微山湖、东至郯城南,绵亘300余里的防御正面,又未控制强大有力的机动兵力及预备队并发展为实际上的专守防御,违背了攻势防御的原则。当日军从南北分7路向徐州作向心运动并切断了陇海路时,中国部队发觉已被包围,形势危急,被迫部署数十万大军仓促突围,实施战略转移。好在醒悟得较早,若不是在李宗仁等指挥下,未冒险与敌决战,而跳出日军的包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主要教训(2)

    ---------------

    台儿庄大捷,中国士兵进入台北庄的小巷,搜捕日军残余。

    它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即要客观冷静地看待胜利,切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台儿庄大捷后,部分人高兴得过了头,由乐观振奋而走向骄躁轻敌,似乎最后的胜利指日可待,“速胜论”亦随之抬头。这种错误情绪的消极影响,在随之而来的徐州会战中暴露无遗。这从反面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yù速则不达,要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只能打持久战,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参考文献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州会战原guó mín dǎng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近代史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