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1/4页)  血战:见证抗战真实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经完成得很好,为了让更多的部队参加作战,摸摸鬼子的作战特点和规律,我马上要第二师去接替你们师的防务。”

    师长黄杰带着第二师连夜赶到了古北口,接替了第二十五师的防务。第二十五师开始来古北口时,有两万余人,现在只存3000余人了。官兵们的军装已经被撕破,半是灰土,半是血污的棉花,在冷风吹拂中抖动着。有的士兵跑到杜聿明面前,要求留下来再战,他们坚持说:“我们来古北口之前,就做好了死的准备,现在鬼子还没消灭光,我们请求留在这里再打几仗!”

    杜聿明十分感动,他劝大家说:“弟兄们,仗有你们打的,你们还愁打不到鬼子吗?也许两三年都打不完的。我们回去后,休息好了,吃饱了,喝足了,养好了精神再打不行吗?”

    这样,在杜聿明的劝说下,官兵们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阵地。

    奇怪的是,当杜聿明的第二十五师撤走后,日军就再也没有向古北口发动新的进攻,黄杰第二师就在南天门与古北口之敌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其实,这时日军也感到伤亡太大,部队十分疲劳,继续打下去很难获胜,所以,决定暂时休战整顿。

    此时,蒋介石有海陆空三军,实力雄厚。中国军队理应趁敌疲惫之际,再发起反击,组织几个大的战役,就会将日军赶回老家去。然而,拥有170万大军的蒋介石脑子里还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在作祟,将大部分主力集中在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同红军作最后的决战。在他看来,北方的鬼子只要不再发动新的进攻,就万事大吉了。为了维持北方长期对峙的局面,让他抽出兵力剿共,蒋介石委托何应钦与日方代表谈判。双方于1933年5月31日,签订了《塘沽协定》。这个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更不得有挑衅捣乱之行为。”

    古北口血花飞扬(4)

    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至此结束。

    第三章 淞沪会战

    民国时期的中国空军

    宋美龄在医院抢救伤员

    老蒋的态度变了(1)图

    可以这样说,东北三省的沦陷,是蒋介石拱手让给日本人的。华北抗战,蒋介石的抵抗也不坚决,所以华北的沦陷速度也很快。淞沪战役,蒋介石的抗日态度突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下令从全国调兵,亲赴前线督战。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军队同仇敌忾,万难不屈地抵抗了整整三个月,才取得了歼敌9.778万人(大部分为受伤者)的辉煌战果。

    蒋介石对抗日的态度从不抵抗到亲赴前线督战,这180度的大转变是如何演变的呢?剖析

    他的内心深处,他是不愿同凶悍的日本人jiāo战的。少年时代,他对日本这个民族充满了钦佩之意。他觉得一个小小的日本,民族意识十分顽强,竟敢与强大的俄罗斯帝国较上劲,曾经几次战胜了貌似强大的俄罗斯。因此,他还是在溪口读私塾时,就十分崇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认为,无论国家大小,都要有精神,日本人把武士道精神看做日本大和民族的灵魂,这符合王阳明的“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学说。蒋介石认为中国的文武之道,只讲文人之道,而日本侧重的是“武人之道”。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以前羡慕日本尽忠报国的传统精神,亦爱日本孝亲、尊师、尚侠、重义的民族xìng。”16岁的蒋介石来到奉化县城的风林学堂读书,顾清廉老师同情革命,也羡慕日本,他对蒋介石灌输了“要想国家强盛,必须壮大国家军事力量”的思想,并把《孙子兵法》一书借给蒋介石,希望他好好地读。同时,还向他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由弱变强的历史,鼓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