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0 章(第1/4页)  帝国崛起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增进国民的幸福与安宁,决不是自由民权的种子所结之果。”随后,伊藤博文主持起草的明治宪法,自然是有立宪,无共和。

    只要国家强大,德国人同样可以忽视宪政民主之原则问题。俾斯麦上台后,在没有议会批准预算的情况下,居然波澜不惊地统治了4年。议会对这种违宪行为,在1866年奥地利战争胜利后,竟然以230票对75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豁免责任的法案。德国人对待强国问题的态度,俄国人巴枯宁在1873年出版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的描述,尖刻而又不失深刻。巴枯宁认为“德意志人想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强大的国家”。

    二、斯大林有个著名的论断:“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历史上可以找出许多弱ròu强食的例证,斯大林自己就曾把波罗的海三国掳进苏联的囊中,但是,历史的经验还一再显示,发达强国因为政体的缺陷,统治者将国家推向战争的漩涡后,难以自拔,甚至最后难以自保,沦落为饱尝战争之苦的挨打国家。

    国家安全与否,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大小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历史,概括不出这样的教条:军事实力强大者就安全,实力弱小者就危险。迷信这样简单的教条,并用这样的教条指导国家战略,极其危险。日本帝国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挨打”,德意志第二帝国、纳粹德国之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挨打”,并非因为它们“落后”。这些国家当时都是称雄一方、最为发达的世界强国之一。相反,军事、经济实力远远不及纳粹德国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反而比强大的德国实际上更安全。毕竟,某个时候国家安全与否,跟这个国家的地缘特征、民众情绪、外jiāo战略、政体等等,都不无关系,而非简单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大小问题。

    就拿纳粹德国来说,在入侵波兰之前,没有哪个大国秣马厉兵要先发制人跟它血战一场,换言之,在侵略波兰之前,德国的国家安全并不缺乏保障。可是希特勒却把德国拖进了一场世界大战。二战不仅让数百万德国人送了xìng命,而且第三帝国灰飞烟灭之际,也是德国满目疮痍之时。1945年3月3日,戈培尔的日记里写道:“战争,尤其是空袭迄今已经使帝国的大约六百万幢住房完全毁坏。这对1939年拥有二千三百万幢住房总数的帝国来讲是个不小的损失。”

    其实,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愿意看到国家落得这般下场。早在1940年,德国人中间就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

    希特勒、戈林和戈培尔乘坐的飞机坠毁了。3个人全死了。谁得救了?

    答案是:德国人民。

    确实如此。平心而论,德国被zhà得稀巴烂,还遭占领、肢解,并不是希特勒冀望的结果,甚至闪击波兰引发世界大战,也不是希特勒的初衷。可是希特勒开动了战争机器,就没有收手的准备,1943年他对陆军元帅隆美尔说,“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但他并不因此准备结束无望的战争。以至于隆美尔感到自己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人了”。在1943年7月底的一个黄昏,两人讨论结束战争的问题时,希特勒对他说:“假使普鲁士民族打不赢这场战争,那就让他们腐烂好了。因为优秀分子一定都死光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死得轰轰烈烈这是历史的要求。”到了穷途末路之际,他完蛋了也要拉上整个德国垫背。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焦土命令,指示“必须破坏帝国领土上一切军用的jiāo通、通信、工业和后勤补给设施以及其他重要设施”,以免其落到敌人手里。如果全面实施这项焦土命令和其他一系列补充指示,意味着德国要进行一次自我摧毁。正因为这道命令的破坏xìng如此之大,以至于施佩尔在回忆录里称之为“德国人民的末日宣判书”。可是,即便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