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2/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通过竞争来选拔优秀领导人。从这个角度看,党内竞争不可避免。这些年里,中共在不同层级进行了党内民主试验,但如何规制党内民主,进行有序竞争仍然是个大问题。制度建设得好,党内竞争有助于党内团结;如果建设得不好,就会增加党内冲突。

    但无论是社会民主还是党内竞争都需要以宪政民主为依托,也就是法治。宪政是一个国家政治改革和有序民主化的制度基础。无论是执政党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各种社会力量间的互动还是党内不同成员间的互动,都需要以法律为基础。

    上述所有方面的民主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在中国试验着。就是说,有无奥运会,中国政治都会发生变化。毕竟,经过了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中国也应当直面民主化的问题了,并且从国际经验看,直面这个问题要比回避这个问题有效得多。但奥运会的确可以从多方面推进中国的政治变革。奥运会反映出中国现存体制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领导层具备足够的政治意愿和意志,就可以动员和集中资源,绕过各种既得利益,促成一项事业的成功。如果政治改革成为执政党的一个事业,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事业也能成功。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8年9月16日

    中国的政治改革向何处去?

    各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需要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基本上,上世纪80年代处于探索时期。在政治改革遭受挫折之后,中国走上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道路。在整个90年代,经济改革是中国的主体xìng改革,在本世纪初十六大之后,社会改革又成为主体xìng改革。

    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成为主体xìng改革,并不是说政治改革不重要或者不存在。尽管80年代政治改革不顺利,但领导层始终并没有放弃要政治改革。十五大提出要建立“法治”,把法治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十七大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的途径和方法,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根据这些既定目标,人们可以把政治改革概括为法治(或者宪政)垣党内民主垣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

    中国政治改革的左、右派观点

    尽管实际改革的需求在上升,但无论是改革话语还是实践层面,中国社会对政治改革的共识似乎越来越少。从近年来“左”、“右”两派的争论及其争论对改革进程的影响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类似邓小平“南巡”之前“左”、“右”两派对“市场经济”的争论的jiāo织时期。

    左派和右派(或者“自由派”)长期以来对政治改革处于无谓的争论之中。尽管两派的观点正好相反,但思路一模一样,两边针对的都是同一个“稻草人”。自由派一谈政治改革总离不开西方式“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他们把西方的体制看成是普世的。他们看到了中国的问题,简单地以为一旦选择西方道路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或者形象一些说,他们是看着苹果(西方)骂橘子(中国),认为橘子没有救了,只有把橘子变成苹果才好。所以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把“橘子”变成“苹果”。(应该指出,他们中的一些也真诚相信“橘子”可以变成“苹果”。)

    左派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立场明确,反对自由派所提倡的一切。在这个阵营中,很多人得了政治改革“恐惧症”。一旦谈及政治改革尤其是民主政治,就如临大敌。左派从心理上抵御民主,认为民主仅仅属于西方,中国并不需要。有些左派甚至把民主化看成是西方针对中国的一个“大yīn谋”。(应当说,新左派中的一些人反对西方式民主,但并不反对民主的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都在脱离中国现实而空谈。自由派不看中国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