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一种积极的民族主义。但当把民族主义置于和外部世界的对立面上来建设时(如历史上的德国和日本),民族主义就表现为消极的,也往往是非理xìng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民族主义必然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官商主导的大规模毁灭民族文化载体的所谓“现代化建设”不能被阻止,中国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会出现虚无化。投shè到国际事务上,虚无化的民族主义既没有内部制度的强力支撑,更可能会表现为非理xìng。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7年9月25日

    中国新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去年,在为十七大做准备的过程中,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首先正式提出要进行思想解放,以正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问题。后来,思想解放成为中共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在此之后,中共领导人尤其是胡锦涛本人在各个场合都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xìng。近年来,思想解放运动的呼声正在向地方层面伸展。一些省委书记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要把思想解放作为推动进一步改革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层面,人们也正期望着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来临,希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能够给他们解惑,至少在意识层面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那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意味着什么?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难看到,思想解放实际上是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前提。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发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很难想象我们能够看到今天的局面。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解放,也很难想象中国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改革开放。不同形式的改革开放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但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持续的改革开放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在提出再一次思想解放的今天,人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什么是思想解放?为什么要再提思想解放?新的思想解放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思想解放运动的两个层面

    任何思想解放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层面的必要条件:一是意识层面的思想解放,二是行动层面的思想解放,这两个层面必须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知”和“行”。首先是“知”的层面,如果没有意识层面的解放,就不会有新的行动。进而,意识的变化必须表现在行动层面,没有行动,思想解放可能只是空谈。在行动层面当然还必须涉及行动的可行xìng。很多“知”只能停留在纸面,是因为这些“知”没有任何现实可行xìng。

    三十年前,邓小平所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就具备这些要素,或者说,在邓小平那里,思想解放是一种行动哲学。在意识层面,邓小平针对的是“凡是派”,也就是教条派。邓小平并没有否定máo zé dōng思想,而是强调máo zé dōng思想在新情势面前必须得到发展。在行动层面,邓小平强调中国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可以说,邓小平的这一行动哲学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但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面,包括日益增大的收入差异、社会分化加剧、环境恶化,等等。尽管没有人会预期转型只带来利益而没有负面效应,但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当旧的指导思想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思想解放就成为必要。再者,还有一个向什么转型的问题,就是方向问题。这个方向问题也要通过思想解放运动来给予回答。

    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惑

    近年来,因为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了迷惑。左派提出要回到má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