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厚薄,亦不足深考也。镇以五百人为上,三百人为中,不及者为下。戍以五十人为上,三十人为中,不及者为下。各置将副、主副。关亦分上、中、下。上、中关皆置令、丞,下关惟有令。监察之制,文明后尝yù以隶御史台,已见前。《新书百官志》云:“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旧书太宗纪》:贞观二十年正月,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新纪》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条黜陟于天下。神龙二年(706),以五品已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景云二年(711),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已下善恶。置司举从事二人,秩比侍御史。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州为中都督。齐、、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为下都督。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各一人。《旧纪》:六月,依汉代故事,分置二十四都督府。闰六月,初置十道按察。七月,新置都督府并停。惟雍、洛州长史,扬、益、并、荆四大都督府长史阶为三品。《通鉴》云:时遣使按察十道。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六月,壬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安、闽、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畿州不隶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卢等上言:都督专生杀之柄,权任太重,或用非其人,为害不细。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时巡察,jiān宄自禁。其后竞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李景伯、卢之议,见《新书景伯传》,附其父《怀远传》后。《旧书王志传》:景云二年(711),制依汉置刺史监郡。于天下冲要大州置都督二十人,妙选有威重者为之,遂拜志齐州都督,事竟不行。开元二年(714)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通鉴》:开元元年九月,复置右御史台,督察诸州,罢诸道按察使。二年闰二月,复置十道按察使。《旧纪》但书又置右御史台,不书按察使之罢,而亦书其复置。《新书张廷传》:请复十道按察使,帝然纳之,因诏陆象先等分使十道,此时事也。至四年(716)罢。《旧纪》:四年十二月,停十道采访使。《通鉴》:三年十二月,或上言按察使徒繁扰公私,请精简刺史、县令,停按察使。上命召尚书省官议之。姚崇以为今止择十使,犹患未尽得人。况天下三百余州,县多数倍,安得刺史、县令,皆称其职乎?乃止。四年闰十二月,罢十道按察使。八年(720),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通鉴》在五月。十年(722),又罢。《通典》同《通鉴》在十二年五月。十七年(729),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通鉴》在五月。二十年(732)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通鉴》在二十一年(733),云是岁分天下为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岭南,凡十五道。各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畿以中丞领之。余皆择贤刺史领之。非官有迁免,则使无废更。惟变革旧章,乃须报可。自余听便宜从事,先行后闻。《新书地理志序》亦云事在二十一年(733)。《旧书张九龄传》,言其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九龄之相,事在二十一年十二月,则此夺一字也。《新书韩思复传》:子朝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初置十道采访使,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李尚隐传》云:自开元二十二年(734)置京畿采访处置等使,用中丞卢奂为之。尚隐以大夫不充使。永泰以后,大夫王翊、崔浃、李涵、崔宁、卢杞乃为之。乃据朝宗、奂任职之时言之,非谓置使在二十二年(734)也。《旧书地理志》:贞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