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1/4页)  步兵战术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贵族聚居地,也是一座防守要塞。后来一座城邑为一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那些深沟高垒的坚城,冷兵器时代,在战车而前,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有城邑,便有攻城邑之举。然而,直至春秋末,直接攻取城邑鲜有成功者。故孙于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jiāo,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进攻城邑是用兵的下策。势必jiāo兵,也应邀之于野,尽可能避免耗力太大而又收效甚微的攻城。但是战国时大小城邑星罗棋布,要夺取政权,城邑的争夺便不可避免。步兵的发展,战具的完备,为城邑攻守战术提供了发展机遇,使战国的攻城守城战术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其基本方法延用于整个拎兵器时代,直到热兵器淘状拎兵器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攻城战斗首选的战法还是诱敌出城或乘敌出城时设伏邀击,将敌歼于城外,趁城空虚时攻城。其次是围而困之,断绝城内与外界联系,甚至截断水源等。此法往往旷日持久,双方皆疲。当敌坚守城池,挑之不出,而粮草又不足以供围困之所需时,直接攻城就成为必须。其主要方法有:筑土山以临城,古称之为距,堙、高临;攻城门;挖洞毁城以及上述战挂的互相配合使用等。与攻城之法相对应+守城方法也有几种。首先,要争取救援之兵,以便里应外台将攻城之敌歼于城外。其次,在敌人大军开进时,预于城外4里修筑工事壁垒,列旗帜,设伏兵。垒上多用大弩,城内百步置一突门,设有行马,勇锐士卒隐伏其中。敌人骤至,使部分轻卒合战而佯走,退至城下,每百步设置的突门内勇锐士卒推门而出疾战,预先埋伏于四里之地的伏兵疾击其后,使敌“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不失为一种好的守城战术。迫不得已,退守城内,采取与攻城相应的守城术。

    战国时,步兵的指挥通信一如车兵。虽车步分开了,三军统帅依然在指挥车上号令。主要号令工具泛称为金鼓铃旗,主要是金鼓旗,战斗指挥的核心工具是金鼓。军中通信工具还有yīn符与暗语,这是古代常用的秘密通信方法。至于烽磁,则是运用广泛的侦察预警方法,也是一种通信方式。战国时步兵战斗保障靠辎重车。车战时代,其战斗保障是一辆守车物资保障一辆攻车需要。步战时,攻车单列出去,但步兵的保障依然由辎重车担任。这时战斗保障之辎重车亦集中起来统一保障。侦察、警戒等战斗保障,在战国时有斥候(即远处的侦察兵,斥候有不少以骑兵充当)、间谍、烽燧、驿传。宿营亦设警戒、斥候。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兵器有很大发展,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战国已具备,且相当精良,步兵编成的伍法有了新的标准,注意了士卒的选练。武器配制有了新的原则,弓弩已被置于前锋,极有效地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阵法更灵活,能适应多种地形,“邀之于险、邀之于厄”成为步兵有特色的战术原则,无论野战还是城邑之战,攻守战术几臻完善,指挥通讯技术配套,战术思想异常活跃,奠定了步兵战术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发达民族和地区的情形也相仿。这一时期进入世界军事史的著名大战,除中国古代战争外,有亚述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撤战争、留克特拉会战、亚历山大东侵、布匿战争等。这些战争都表现出冷兵器时代的高水平,无论是平原野战还是攻城夺塞,都有精良的战具和成熟的方法。亚述军无论野战与攻城,都是精锐的,歼强敢于城外然后攻城是通用方法,将士兵编为轻装(无甲弓箭手、投石手、使用藤盾)士兵和重装士兵(披金属铠甲、执金属盾牌的qiāng手),以步兵为主,组成密集方阵,以骑兵和战车作冲阵之用。

    希波战争中,希腊步兵占据有利地形,主力分置两翼,当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取中央突破时,希军突然从两翼以长qiāng密集方阵发动凌厉攻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