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4页)  封神归真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同走到前殿。

    两人坐下,宫娥上茶,两人刚喝了半盏,内侍来报:“禀皇太后,官家与八部大人廷前决议,七月初三,兵进中原,观政于唐,官家着小奴前来报知。”

    黑衣老fù脸上悲戚之色稍去,目中流露出无限慈爱,点头道:“我知道了,将这碗七返膏与官家送去,叫他勿要过劳。”内侍道:“是。”宫娥端过七返膏,装入描金漆盒,那内侍提着,往前廷去了。

    老fù与白比丘尼都站起身来,走出殿门,站在殿前白石台阶上,翘首南望,有淡淡的云气在两人足底萦回。

    云中金城依大鲜卑山而建,地势极为高峻,宫城更是高出都城之上,故而从此南望,目极数千里,平沙莽莽,几可望见伤心海之水与天共色,只是长安更在千万里之外,焉可望及?

    “妹妹,你到这里,也有八年了吧。”

    “是,姐姐比我来得早,已经有十二年了吧?”

    “是啊,咱们都来了这么久了,这次皇帝南征,妹妹就随我同行,也好看一看故土风光。”

    “嗯。”

    两人站在宫前,看着南方,久久不语。

    七月初七,鲜卑皇帝拓跋焘奉皇太后窦氏,铁骑五十万,南下中原,兵锋甚锐,灭石国、曹国、安国、何国,入唐土高陵。

    八月初九,唐太子李世民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尊李渊为太上皇帝,太上皇帝迁居西内大安宫。八月十日,魏军至代北平城,此地乃魏国在中原旧都,魏军在此驻停七日,告天祭祖。

    八月十八,魏军自平城出发,九月初三,军次渭水之北,与长安隔岸相望。

    第三章 保太后窦迦陵

    李承乾站在丹凤门楼上,而他的祖父李渊则拉着他的手,长孙无垢站在他们身后。

    渭河对岸,鲜卑铁骑连营数十里,如平原之上升起的一道黑烟;魏主的金帐在秋日澄净的阳光下折shè出灿烂的光芒,映入承乾瞳内。

    重玄门打开了,大唐禁军如一股铁流般涌出,在渭河南岸排开阵势。

    李世民乌衣乌帽,纵青骢马,独出于众军之前。

    金帐之中,魏主拓跋焘端坐正中,皇太后窦氏坐在他身侧。

    八部大人长孙嵩、长孙翰、奚斤与崔浩、高允等一干文臣坐于下方。

    魏主拓跋焘今年十七岁,即位还不满三年,只是他小小年纪,已显出非同一般的聪明雄断,八部大人都不敢对这个少年皇帝有所轻忽。

    “启禀陛下,唐主已到渭河便桥之南。”中军报入帐来。

    拓跋焘点点头,转头对窦太后道:“阿母,他来了。”

    “好,阿母去去便回。”窦太后站起身来,走出帐门,自有卫士牵过马来。窦太后也是世家出身,少习弓马,年纪虽大,身姿矫健,轻轻一跃,上了马背。太后上了马,扬鞭一击,那马嘶了一声,四蹄翻动,绝尘而去。

    拓跋焘与众大臣也都随后出帐,立马在后观望,眼中有紧张的神色,只是紧紧抿住嘴唇。

    李世民单骑往便桥桥头驰来,尉迟敬德和程知节想伴同前去,被长孙无忌抬手止住,二人只得作罢。

    世民到了桥头,下得马来,将马拴在桥栏上,步行上桥,往北走来。

    只见一骑自北飞驰而来,片刻已到李世民身前,马上乘客二话不说,高举马鞭,带起一声尖啸,劈头向李世民一鞭击下。

    李世民不避不闪,只听“啪”的一声,李世民脸上已多了一道血痕,李世民痛的浑身一颤,却不说话,慢慢在来骑前跪下,将上衣撩起,露出脊背。

    尉迟敬德看得怒起,便要策马上前,却被长孙无忌将马头紧紧拉住,连连摇头示意,其余众人有知内情者,自然按马不动;心思灵活,隐隐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