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二章 新的生活(第1/2页)  边地疏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团光缆施工的时候,陈默曾经领教过帕米尔高原的厉害,知道它风雪无情,也知道边防一线条件艰苦。不过,哈吉米边防连的生活条件要比想象的好得多。

    营房是六十年代战士们自己动手修建的,四合院式的砖头平房依山而建。

    中间一排有十几间,是连部、机要室、卫生室、图书室、会议室。左侧一排平房,是战士们的宿舍和各类战备库室,右侧一排是连队食堂、后勤库房等。数百米外,还有马厩、羊圈,厕所。

    由于山高路远,哈吉米边防连和附近的村都没有通电。有条件的村民,自购了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保障日常照明。有些家庭比较贫困,夜晚只能靠蜡烛,反正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

    边防连有两台柴油发电机,配备了专门的油机员。大发电机每天晚上工作三四个时。毕竟燃料有限,不可能整个晚上都发电。发电机是应急用的,随时保障机要室的译电员用。

    晚上点名过后十五分钟,连队的灯就全部熄灭,整个营区笼罩在黑暗之中,只有连部偶尔会点起蜡烛,从窗户里透出淡淡的朦胧的光。

    夜晚战士换哨,手里拿着电筒一闪一闪地移动,像把黑夜劈了一刀又一刀。

    不远处的马厩里,马灯整夜亮着,昏暗之中,饲养员要给军马添草加料。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在哈吉米边防连,饮水却是异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几年前,连队修建了一座水窖,从附近的河里引水进来,存在水窖里,人蓄共饮。

    夏季用水量大,每个月都要从河里引水一次。那时节,牛羊多在野外活动,沿着引水渠边吃草喝水,牛粪羊粪顺着渠水流入水窑不足为奇。

    陈默刚到连队时很不适应,好几天没在食堂吃饭,也不喝连队炊事班烧的开水。吃饭就吃方便面,喝水就喝瓶装水。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那不是长久之计,人不能只吃方便面活着。他开始一点点吃饭,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听战士说,冬天,河面结冰,引水不方便,用水量也不大,连队每两个月从河里引水一次。

    引水前要派人清理二千多米长引水渠,其中的杂物要清除干净,然后再去河里破冰,截流。

    引水期间,要派人日夜看守,防止河水冲了堤或者从渠道渗漏。冬季河水流量,每次引水入窖需要三到五天时间。那个水窖很大,大到可以容下十几头牛。

    哈吉米的水质较差,陈默刚到连队时,每次吃完饭就觉得肚子胀,鼓鼓的,拉肚子拉了好几天,人都快虚脱了。吃什么药也不起作用。问连队的军医,军医只说,习惯了就好了。

    陈默只有忍着,等着身体慢慢适应,慢慢恢复。

    边防连多次向上级反映,请求为连队打一口深水井,解决官兵和附近村民的饮水问题。边防团也多次请打井队来打井,可是打出来的水经过化验,水质总是不达标。

    这事反映到军区机关,首长们下了狠心,把全军设备最先进的宁夏给水工程团请了过来,希望他们能给战士们打出一口好水井。然而,井是打好了,可是水质仍不过关。

    没有它法,只能从改善河水的水质上想办法,不再费力打井了。

    于是,战士们只能继续靠河水维持生计。毕竟,附近哈吉米村的牧民,祖祖辈辈都是吃这条河里的水。

    陈默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冰山融化的雪水,水质还这么差?难道是当地地质条件不好,雪水流经此地时,把一些有害物质裹挟了进来?

    边防连就像个大家庭,连长、指导员就是家长,吃喝拉撒样样都得管。

    在边防连,最重要的工作是边境巡逻,其次就是保证官兵正常的生活。只要有人在,边境就是我们的。因而,吃住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