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诗语词意别亦浓(第1/2页)  温情以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解诗词之韵,使人所沉醉。

    读诗词之文,偏有情绪,或为激昂,或为伤情,或为欢乐,皆是读诗词之文,所良趣也。

    古之诗词者,乃历代诗歌之总集,经时代之渊源,所流传于后世,亦为今日绝佳之歌词也。

    今之歌词者,随时代之变,而全无古之韵味,偏有敷衍之意味,近乎于伤感情歌之作。

    故余言曰:“今之歌词传之后世者,必少矣!”

    读诗一事,在从学之时,在课堂之上偶然翻开历代诗词名作,一见而难忘,从而便有读诗词之为也。

    读诗歌亦有趣味,历代文学之作,记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句,一见而令人难忘!

    试问人生之中,可有匆匆一别之面容,终生难忘之人?

    若有,该是何等所愿?或向伊人话别天涯,以寄相思意。

    世上之文学,有诗词之体裁,真可谓乃大幸也。

    据闻上古之时,劳动人民为消除劳累之疲累,而亦唱歌解其疲意。而之歌词,也较为短小,只有节节数语,并非像后世之作,而偏重声律格调之作。而最开始之词,乃为现在流行歌词一般,并无太多文学意味。游玩消遣之意,大多绝是。

    然何时,所作之诗,竟会偏偏带有文学模样呢?

    先者语言,而后文字,而随时间之流逝,必生造其词,而越多,继而文学兴起,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华夏世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便是《诗》三百篇,经孔丘之删改,而至后世,也就仅仅为三百零五篇了。

    然汉人为补儒家之门学,而生造所谓经学,而贯注《诗经》一书,为后世五经之一,故又为言:“诗经者,乃圣人之书,对政治亦有别样关注。”

    然而诗之意味,本就是抒发自我之情感,而染政治之意味,便落入其下品了。

    余品之诗,可自我分为三类:

    一为抒情之诗,乃人之情感而发,故处第一。

    二为言事之诗,乃切于人事而发,故处第二。

    三为情理夹杂之诗,为文学最高之妙文,然而非道其情真挚之处,而有他物,故为第三。

    此为三类诗之分别,若分律诗、古体诗之类,便全然与我所分之类所不同了。

    然诗之发展,必有其时代脉络,而一代而承一代,在文学体系之中,而有诗歌一体。

    今流传之诗歌为最者,乃唐人所作,故后人论之唐诗乃历代诗歌之最。而宋代市井之气,商业亦为发达,而并不局限格式的曲子词,也便流传开了。

    而柳三变、苏东坡便是其中之开风气者。此二人之词,尤为后人所传唱,更令现代人所传唱一词,乃《水调歌头》一文。故有人所言:“东坡此词,千古而不敢有人所道中秋词矣!”可见此词之高,犹为古今之人所传唱不已。

    而在现代,《水调歌头》依旧不时,在这片土地之上所传唱。可见诗词之妙,而非随时间之而变,而全然所逝。

    虽当世言诗歌者,少之又少,但并未绝迹,可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我喜好读诗,犹好感情之诗,不时为之而感,或生怜心,或写几段文字,用寄逝人处。

    东晋之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之世人所识,又有田园诗人之美称。然却少有人而知,潜为寒门贵族之后,虽经门第之衰败,而后有五斗米折腰之事迹,可见其中有凛凛之傲气,此等之人非国家危难之弃,乃有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君子所为也。

    若非魏晋南北朝之门阀,在政治上,或有一番作为,也不一定。

    唐人之李白,潇洒而浪漫,其诗滚滚之气势,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壮阔;也如“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