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2章 小农经济--诸侯经济(第2/3页)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很不错了。”

    运输困难?杨昭突然感到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吗?

    这一路巡视,看到各个乡都有自己的铁匠铺,看到各个乡都有自己打油匠……

    大家都说传统中国为农经济,就是那些工匠也常常是农忙时农耕,农闲时在出来卖手艺。

    如此方有男耕女织的农经济,才会形成农业为本,其他为辅的农经济结构,才会在各个县建立比较完善的农的经济体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专门起了一个名词---诸侯经济。

    现代经济来源于劳动分工,来源于贸易,但在传统农经济中各个经济体系非常封闭,一个铁匠很难依靠打铁维持一家生计,如此还要在农忙是耕种以维持生计。

    是市场原因,是市场不够大,难以支撑一个优秀铁匠生计吗?

    显而易见不是,中国有几千万人,不要说一个铁匠产出,就是成千上万铁匠产出也是需要的。

    那是什么原因呢?

    还有,过去常说很多人也许一辈子没有到一次县城,这有是什么原因?

    杨昭眼睛一亮,前世不是说要想富先修路吗?道路通畅后商业自然而然的就发展起来了,地方经济自然而然的带动起来了。

    在明末,在古代各地虽然有驿道,这些驰道打了夯土,有的甚至铺了石板,但那主要是为了传递政府公文而已,就像秦始皇所建的驰道,在皇宫里面专门道路,一般大臣还不能在上面行走呢?

    还有,这个时代虽然也有水路运输,也有陆路运输,但水路运输多依靠自然河道(当然有京杭大运河),陆路运输主要依靠二轮骡车。

    葡萄牙传教士安思文不是说欧洲有一种四轮马车,跑起来非常快捷,最快的一天可以跑00余里,在欧洲城乡都有这种四轮马车,在前世好像英女王也不时的要坐坐这种四轮马车,要不,推广使用四轮马车。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很好的八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

    其中最豪华的英国皇室马车是在176年为英皇乔世所建造,被称为“历来最壮丽之马车”。但是马车的速度仍不能令人满意,一辆驿车在当时最好的公路上行程76千米,最快仍要走个半时才能到达。1904年,四轮马拉的驿车与蒸汽列车相争终于失败,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经过十天赶制,终于制造出一辆四轮马车,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思文看了后连连为中国这些能工巧匠手艺所折服,虽然解说起来非常费劲,但要想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

    首先,根据车辆大,拖拉货物的重量,这四轮马车可以通过两匹战马,四匹战马实现,其中四匹战马的马匹分成两行,而不像过去那样几匹马匹一字排开。

    其次,赶车方式稍稍有点改变,由于不需要战马支撑车辆的重量,只需要通过绳索拉着马车前行,车夫坐在比马高差不多的座位上,通过挥舞着手中鞭子,驱赶着马车,如此马匹的承重力减轻很多。

    还有,二轮马车乘客主要从前面的车辕上去,车夫坐在前面车辕上。而四轮马车则不这样,就像前世轿车一样,在两侧有两个门,打开车门直接跳下来就可以。

    其次,这车与两轮马车最大不同除了有四个轮子之外,就是车身凹在两个轮子中间,就像前世轿车车身那样,如此降低了马车的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增加货运能力。

    过去那种两轮马车一侧依靠车轮支撑,另外一侧马匹支撑。这种四轮马车比起两轮马车长多了,四轮马车后面车轮的直径大于前面车轮直径,如此更能保证马车快速移动。

    最后,采用四轮马车虽然可以轻松运输千余斤,换马行驶的话日行00余里,不换马可以轻松达到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