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剃发令(第2/3页)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这个连奴才都不是的孙之獬,耻于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

    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为了报复这些汉臣,孙之獬上书,在全国范围推行剃发令,而这个孙之獬也因为如此,终究成为历史上最无耻的汉奸卖国贼,最后为义士所杀。

    因为投靠了主子,在隆武元年(1646年),这个孙之獬衣锦还乡,而恰恰这个时候山东发生谢迁起义,这个孙之獬为农民军所捉,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人民非常痛恨这个改变祖宗衣冠的家伙,纷纷在他身上插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

    在众人发泄完了之后,农民军对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

    这个出卖祖宗和灵魂的恶棍在风光几年后,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下场。

    后来孙之獬的老乡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内有《骂鸭》一篇,讲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身上因而长满鸭毛,且痛痒难当,最后还亏鸭的主人出面骂了一通,那偷才褪去了鸭毛。这故事也许与孙之獬有关,但只怕不管人们怎么骂,也难使孙之獬褪掉那一身鸭毛的。

    闲话少说,在得到豫亲王多铎攻占南京的消息后,多尔衮喜形于色,下令仿照在辽东故事,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对蛮清攻入江南,江南士民最先反抗还不是非常强烈,现在看到竟然要剃掉祖宗遗留下来,看到蛮清与已经剪掉鞭子投降的汉奸疯狂的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蛮清不是这样叫喊,而是这样行动,蛮清用铜钱孔眼来衡量顺民剃发效果,对那些穿不过铜钱的,或者直接斩杀,或者交罚金重新剃发。

    在蛮清、汉奸的疯狂欺压下,江南民众喊道: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以实际行动对抗蛮清这种暴行,在江阴,在嘉定,在浙江接连爆发起义,其中阎应元等人领导的江阴八十一日最具有代表意义。

    当剃发令传到江阴,已经投降蛮清的江阴士民群情激奋。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向伪江阴知县方亨请求留发。

    伪知县方亨看到主子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竟然被抵制,忘了自己是汉人,破口大骂众人,态度非常强硬。

    众人也大怒,纷纷对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

    如此方亨剃发举措第一次被抵制,在汉人统治时犯得犯失的方亨再接再厉,再次强硬推行剃发举措。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伪江阴知县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及乡绅、百姓百余人会于文庙,众人不满,问道:在江阴已尽归顺大清,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

    方亨骄横的答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

    众人问道:“发可以不剃吗?

    方亨显得不屑,劝诫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

    说吧不顾众人反对,回到衙门。

    看到方亨态度如此强硬,看到蛮清不但夺取华夏江山,而且要改变华夏文明,大家群情激奋,共同到明伦堂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

    有了上司撑腰,方亨感到理直气壮,当即令书吏将府文写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