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明朝灭亡根本原因--财政破产(第3/5页)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帝国和建州开仗之前的九边粮饷情况有一个基本认识。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些概念。

    所谓“九边”,《明史》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九边指的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后来在九个军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个军镇,分别是永平镇、密云镇、昌平镇、易州镇、井陉镇。在万历初年的财政处理上,这些军镇是具有同等地位的。

    根据《万历会计录》(万历十年,即15八年)的记录,镇官军与粮饷额数的编制,在万历初期(1570年代)有官军人数近七十万,各项军费粮饷内,单是银两就高达八百多万两。(当然这只是官方认定的数字,这些粮饷未必都确实运到了边关,而这些数字也未必能够满足边防的需要。)

    黄仁宇从《明会典》中整理的下表,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1575年14个边镇军需支出的主要项目

    支出项目和数量(奏报)货币价值(两)

    1岁额粮0091八石1600000

    料1150八0石90000

    草1414八束40000

    4银590八56两5910000

    合计八0000

    由此可见,边镇支出共八百万两,在万历初年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常例了。

    岁支出八百万两,这么大的开销,其收入是怎么组成的呢?黄仁宇统计的另一份表格显示如下:

    157八年14个边镇军需的收入

    项目、数量和来源(奏报)货币价值(两)

    1年例来自太仓库、折银,1八0,000

    补贴北方数省解运、折银,70,000

    军屯收入折银1八0,000

    4盐课商人和盐专卖640,000

    5粮食京运50000石八0,000

    6粮食北方数省解运八0000石0,000

    7军屯收入口粮牲口料1450000石70,000

    八马草北方数省解运和军屯6八000束10,000

    合计八,170,000

    如上表所示,我们知道边镇银两开支几乎占到了太仓库60%的收入,而在战事不利的年代,更是占到了太仓库90%以上。另一方面,边镇军需的白银直接收入还来源于北方数省的解运和折银,正如我们所见黄仁宇画的“税收分配示意图”所示,北方数省的白银和粮食部分并没有经过京师再行分配到军镇,而是直接运到了边镇。

    除了白银外,军镇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军屯(军士屯种自补)、(民间向边镇输纳民粮)和开中法(商人运粮中盐),三套机制同时运作。(漕运的粮食主要只提供京师附近的军镇,还不能算所有军镇的粮食来源。)

    帝国军镇面临的长期问题是:边镇防线过长、军士人数过多、内地补给有限、粮食运输困难。虽然官方预算是年支出八百万两白银,但实际上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很多不是以银两来计算的财货和劳务,诸如士兵修缮边墙和城堡,长途搬运粮食,以及死亡在运输途中的马驴牛等。

    就以运输成本来看,《明经世文编》有王忬(嘉靖二十年进士,曾守重要漕仓之通州,在大同镇、蓟州镇、辽东镇任官)的奏折,他在分析运漕成本说:

    京、通、蓟州三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