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第1/4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在湖海澎湃的豪气中,领悟着百川奔流的壮志雄心。花明月满时,暗雨垂水顺着江堤,流畅而俊快,在冷隽可喜中,告别了东篱。云横楚地,我在梦华竞逐中,思接了千载,和大江东去。湘楚之地也在历史中摇曳生姿,风云激荡,纵横捭阖,澎湃不已。我不思归路,湖畔短艇,断桥平野,只在渐阑灯火处。可是昔日沁香的山花,薜萝素蟾,几度斜阳芳草,泼洒的山野,在我心中依然渐渐成了千里的梦萦。

    我为爱飘泊,有着浓浓乡土特色的闲情,而又最是清静寂寞。宜城在热烈欲拥的山风原野中,却美得夸张,不同凡响。这里灿漫无际的风景,让我在初秋微有落叶的感叹中,感动着、缅怀着。虽然我还未曾来得及言爱。情丝醉山川,这又唤醒了我与尘世的几度缠绵。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嘉定十年(一二一七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一二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一二六零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年)至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庆解放。并与同年设立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八县。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县委、县政府迁驻石牌。十月十日,撤销安庆市建制,市区划归怀宁县,成立怀宁县城关区。一九五零年五月二十一日,县委、县政府由石牌迁驻安庆。十月二十五日,恢复安庆市建制,隶属安庆专署。十二月十一日,县委、县政府由安庆迁回石牌。自此,怀宁县城和安庆市市区彻底分开。安庆为怀宁县城凡六百九十年。

    一九五二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一九六一年安庆、铜陵二市改由省直辖。一九六五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四县划归池州专区。一九七零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八县。一九七九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一九八八年,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