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世外桃源之谜(第1/2页)  召唤师的悲惨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胡小青在我眼前晃了晃说到“你知道桃花源记的故事吗?”说着我还看见她手指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赫然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

    我回过神来思考了一会儿“你说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读过,那可是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

    她意味深长的看着我“你读懂了?那可不是一个单纯向往中的世界,那是一个恐怖且真实的故事”

    听到她的话,我看着眼前的桃花源顿了顿,我好像想起了一篇分析桃花源记的文章,当时我也只是当做一个玩笑,现在想想真的是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它描述了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大家都安居乐业的社会,但现在读来却让人细思极恐

    ,这可能是一篇鬼故事!

    我们按原文对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我国民间故事和日本民间故事都有一些相似的记载,“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般都是进入异界的前提,比如黄泉、地府又或者神仙、精怪的洞府或修行之地。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文字和孙悟空当初拜菩提祖师为师,进他的斜月三星洞非常类似,所以,必定不是人住的地方。而且古代的墓室结构,就很像文中所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二字,在最初的古语中就指通往坟墓的小路,“屋舍俨然”在古代,因战乱频生,所以想要让房屋规划整齐并不容易,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存在。

    而据文中所言,那不过是个村子罢了,所以基本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但是有一种例外,在古代,死者为大,所以坟地(乱坟岗除外)一般都是规划齐整,即使是在小村子也不例外。

    大家都知道,桃、桑、竹这三种植物生长周期不同,但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到“桑竹垂余阴”,这与“忽逢桃花林”相矛盾。而坟墓中阴凉,却恰恰能使这一奇景可能实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是指不想出去,或者不能出去。秦朝距东晋一千余年,但仅有一人进入,好奇怪。而且既然渔夫能进入,里面的人又为何一千多年都出不去呢?

    据村中人所言,他们从未出去,但衣服却恰恰保持一致。那么,说明:他们是鬼,所以渔人看到的只是他认为应该看到的,所以衣服才能保持一致。也有可能他们死了,但他们有一部分的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烧来纸衣,所以衣服一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酒食其实是指祭品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夫被招待好多天,要走时,里面的人却告诉他不能和外人说这件事,而且不是请求,像是在命令,其中必有古怪。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夫出来后“处处志之”到处刻了记号,但太守派人去找,却找不到。连一个高人高子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