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唐庆业盖新房(第1/2页)  春风吹过小乡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87年大兴安岭的大火足足燃烧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5月6日开始,一直烧到6月2日才被彻底扑灭。这场大火不仅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也成为了学生们谈论的焦点。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这些小学生依然念念不忘这场有史以来特大的火灾。

    唐同秋上学后,他们班的同学就开始讨论着大火发生的原因,有的说是自然引起的天灾;有的说是人为的……总之就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聊着天,大家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

    唐同秋站在旁边听着,他一声不吱,后来他听到那名同学说是人为的时候,他才说了一句话:“是人为的,有人抽烟弄着的。”

    听到唐同秋说话来了,那两名同学马上追问:“你咋知道的啊?”

    “我听电视上说的。”唐同秋答。

    “哦。”其他两名同学说。

    其中一个同学又说:“自从费翔唱完冬天里的一把火后大兴安岭就着火了,这是他唱着的,不是人为弄着的。”

    显然,这名同学是听了家长们聊天时说的话他才这么说的。

    然后,几名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上课的铃声响起了。

    1988年,唐庆业和刘玉花俩人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和省吃俭用,他们在屯子里成了“万元户”。

    这个词儿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现,也是中央呼吁和鼓励全国公民发家致富的一个号召。那时的“万元户”很少,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万元户”这个殊荣的队伍里,唐庆业和刘玉花榜上有名,成为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家庭。

    同一个屯子的另一个家庭也是“万元户”,他家也是让全体村民羡慕的对象。

    那个年代,每年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从改革开放那年开始算起,直到1988年,一共才6年的时间,要想攒下一万块钱成为“万元户”,这背后的辛苦和艰难旁人是不得而知的。

    唐庆业和刘玉花俩人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奔头儿,那就是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于是,他俩就多种地多干活儿,舍不得吃和穿,费力八劲的口挪肚攒了一万元,成为了屯子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1988年,他俩正年轻,三十多岁的年龄,身体都很好。他俩准备用攒下的这一万块钱盖房子。盖那种砖瓦或者楼座结构的水泥房子,想彻底告别过去那个冬天直透风的泥草房。于是,俩人经过商量,把屯子里一户姓张的农民家的泥草房买下了,然后再扒掉在原址上重新盖新房。当时他俩相中了那个地方,前后园子都很大,种点什么吃的都够用。

    买下之后,他俩就趁着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开始往家一车一车的拉沙子。

    刘玉花的身体还是那么瘦弱,但是她跟着唐庆业一锹一锹的从大河里面往车上装沙子,然后拉到家后再一锹一锹的从车上往地上卸的时候,那种干劲儿可足了,就像男人一样,绝不输给唐庆业。

    她不惧怕寒冷,也不惧怕苦累,一直跟着拉了20天左右的沙子。

    那时冬天特别冷,而且沙子也特别沉,每锹都有20多斤重,对于刘玉花来说一锹的沙子不是很沉,但是每车沙子都要装无数锹,这就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承受挨累的体力。

    唐庆业和刘玉花挥舞着铁锹,像木偶人一样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他俩就这样不停地往车上扔,直到车满了为止;就这样不停的往地上卸,直到车里空了为止。

    20来天下来,刘玉花的手上全是血泡,肩膀也累的不敢动了,手指关节也都疼了,但是她从来没喊过一句疼和累,而且,每天还要做饭洗涮等。

    唐庆业是男人,他自然要比刘玉花干的多些,当然也就累一些,但他的嘴里也从来不说疼和累,只有到晚上上炕睡觉的时候,他才觉得腰有点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