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武举(一)(第1/3页)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侍讲,此次武科省试定于何时?”赵构问道。

    “陛下,定于下月朔日。”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兼侍讲,宗正少卿张九成答道。

    张九成年约五十,绍兴二年殿试状元,经赵鼎举荐,朝廷授予张九成上述官职。

    张九成接着奏道:“武试主考官一职,请陛下圣裁。”

    赵构点点头看向右相赵鼎问道:“赵卿家,此事你可有举荐之人?”

    赵鼎出班奏道:“臣举荐兵部尚书王庶王太尉,礼部侍郎张九成张伺讲,此二人才学渊博,可担武科省试主考官一职。”

    赵构又向左相秦侩问道:“秦卿家以为如何?”

    秦侩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赵相公所言甚是,此二人确是担任武科省试主考官不二人选。”

    看起来秦侩对赵鼎唯唯诺诺的,其实不然,秦侩为人比较阴险,一直想当独相,独掌朝政,表面是一切唯赵鼎之命是从,赵鼎也受秦侩的迷惑,举荐秦侩复出,当上了左相,秦侩曾经被免职过,后来复出。

    秦侩背地里对赵鼎小动作不断,赵鼎也有所察觉,只不过赵鼎为人比较忠厚,一直隐忍不发而已。

    此次赵鼎推荐的两人都是赵鼎的左膀右臂,秦侩不想也没必要与赵鼎做对,与金和谈还在进行,左右不过是个小小武举省试,就不必再起事端了。

    于是赵构说道:“既然如此,就令此二人担任武试主考官罢。”

    众官员一起躬身道:“臣遵旨。”

    枢密院编修胡铨出班奏道:“陛下,臣特奏一名学子参与此次武举省试应试。”宋代有个特奏名制度,凡无资格参与省试的或屡试不中的,可特奏,皇帝看情况直接授予功名或允许参加应试。

    “哦?何人?”赵构好奇的问道。

    “陛下,此人现居河北,因战乱错过解试,此人文武双全,见识不凡,臣特举荐此人参与武举省试应试。”

    赵构点点头道:“河北之民确实没有机会,此人姓氏名谁?”其实赵构想问为何不在金国应试,跑来临安?可人家忠心耿耿跑来临安应试,这话就不好出口了。

    胡铨答道:“陛下,此人姓赵名忠信。”

    赵忠信?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赵构苦苦思索,一时半会没想起来。

    赵构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邵成章。

    邵成章垫着脚走上来,轻轻说道:“陛下,气氛。”

    哦,是他,赵构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甚么酒楼的东家,他也想考武举?也罢,就看他那些酒水的份上,考就考罢。

    于是赵构道:“准奏,王尚书、张侍讲下朝后就搬入贡院罢。”

    “臣等遵旨。”

    宋代实现锁院制度。宋代以前,主考官在得到任命后,并不立即入院,而是在外大肆收取考生的贿赂或请托。

    宋为了彻底杜绝这种公荐请托之风,就实现了锁院制度,即科举考官一旦定下来必须立即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直接从殿堂搬入贡院,派人看守,直至科考结束,其余负责科考的人员一样跟着主考官一起被“锁”入贡院,这样就能避免泄露考题等泄密事件。文、武都一样,只不过文人科考比武举科考锁院时间要长的多,毕竟武举对文章的要求低的多。

    。。。。。

    赵忠信这段时间哪也没去,一直呆在自己的住处,习文练武,在李清照的指点下,文章写的不是很难看了,八股文看起来也像回事了。

    奶奶的,武试就武试呗,还得考甚么文章?干脆考数理化得了,赵忠信一边练字,一边暗暗咒骂。

    “信儿,稍事休息罢,来,为娘给你煮了碗莲子粥,来尝尝味道。”李清照端了碗玉米莲子粥进来说道。

    自从赵忠信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