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西周的教育制度(第1/3页)  无敌极品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了太师姜伯的诉说,周幽王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今的吏治依旧需要改革。

    只有让官员选拔和晋级变的更加的公平公正、透明化公开化,加强监督,这样想走捷径,送礼走后门买卖官职的事情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杜绝!

    可是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一般是依靠世袭制。

    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建立王朝之初立下功劳,被封为大夫,那么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大夫官位。

    但是这种世袭制度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单凭血缘宗亲的关系选拔任用官员,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就难免良莠不齐,根本做不到任人唯贤。

    到了汉朝,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推荐。推荐的人才主要是孝廉和秀才。

    汉朝特别看重孝道,所以汉朝的皇帝多冠以孝字。孝廉就是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古人认为,忠臣必定出自孝顺的家门。秀才则是精通一些古代书籍,例如儒家的经典著作,例如《诗经》、《尚书》等。

    但是从史籍记载来看,大部分官员都是走的孝廉之路。因为孝廉容易作假,而秀才必须精通古典书籍,但是孝顺是父母乡亲的评价。

    只要有利可图的事情,就有人趁机作假。

    在汉朝,孝顺就能当官,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方面作假。所以推举制度的弊端也显现了,因为所谓的孝顺根本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

    到了隋朝和唐朝,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是选官制度的重大突破了。

    科举制度是国家组织考试,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贵族,只要有才华,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科举制让许多人才少了怀才不遇的愁怨。

    而且通过科考选拔的人才,直接隶属于中央管辖,很大程度上促进皇权更加集中。皇权集中,国家也能够更加安定。这也是隋文帝当初选拔人才,为我所用的意愿。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科举制应运而生,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周幽王也明白,在当下想立刻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任用官员,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说豪门士族反对,就算是强行通过,普通老百姓读不起书,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要想施行科举考试,必须先让平民有书可读。

    要这么多普通老百姓有书可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

    为此周幽王特意了解了一下西周以前的教育。

    根据史料记载,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只有奴隶主贵族中的少数文化人能掌握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夏代的学校,主要分为“序”和“校”。

    “序”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原是指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

    “序”和“校”是两种面向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

    前者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后者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的农业耕作技术,织麻、制陶、制铜等手工业技术都较夏代有明显提高,是奴隶制文明得到发展迅猛的一个朝代。

    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的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商代已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商代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教育内容上比夏代更丰富了,有思想政治、礼乐教育、军事教育(主要练习射、御技术)、书数教育等,六艺”教育(“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商代已基本成形。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