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省油的灯(第1/2页)  穿越过去之胖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人回到了民国这边,

    上次说了,张家三兄弟,决定改进油灯。

    普通的油灯里的油在点燃时不是完全被燃烧掉的,其中有一部分是被蒸发掉的。因为灯芯燃烧同时,也同时加热了灯盏中的植物油,油温上升之后,就有一些变成气体,所以有一部分灯油就白白挥发了。

    张克泉家现在用的灯很简单,就是一个铜灯盏放在一个竹架子上,盏里面再倒上灯油、安上灯芯就可以点亮了。

    张安进行思考之后,画出了草图,经过三个人商量之后,张安出手把灯盏拿下来,放到一个大深浅合适的土陶盘子上,再将灯盏底下盘子里注满水。灯点燃了,油温传到水里,水挥发得快,灯盏里的油温就低就不会变成气体,桐油减少或者停止挥发,油就省下来了。使用这种简单的省油灯需要经常注意灯盏下面水面高度,一旦水面过低就必须加水。

    改进后的省油灯经过实际使用,虽然达不到陆游所说的“可省油之半”,但是起码省油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简易的省油灯一经出现,立刻受到了主妇们的欢迎。后来心灵手巧的大伯家二子张永贵参考张安的省油灯,用铜皮制作出铜制的省油灯卖给富户,还的赚了一笔钱。

    正月是冬闲时节,地里没什么农活干。女人们都在日夜加班纺棉纱,李家男人们也没闲着。悄悄出动把后山洼的桐籽都悄悄捡了回来,因为叔的房子被占用了,他们把桐籽放到张克泉家,男人们抓紧时间把桐籽都剥出了仁。

    因为这些桐籽是偷偷从方家村方常善家林子里捡来的,他们不敢大鸣大放地送去榨油。等“破五”以后,三个男人分头多次将桐籽送到不同的油坊卖掉。

    因为最终收获的比预计的多些,全部桐籽送到油坊后,除了因为晚上要点灯而换回十斤桐油,还卖了五十一个大洋,并拉回三百多斤桐籽饼。

    卧波和老爹得了这么多钱又得了这么多桐籽饼,心情非常高兴,高兴之余拿出一个大洋奖励给三兄弟。两家把剩下的五十大洋、桐籽饼、桐籽壳平均分了,李万祥也将五块钱的纺纱股本金还给了李万全。

    正月初十晚上,皮棉全部纺成了棉纱。

    正月十一一大早,张家男人到镇上付了上次“讨”的皮棉、铁钎、笋壳钱,卖掉棉纱,再买回四十斤皮棉。

    拿到出售棉纱的钱,张安便大致算出这次纺纱扣除原料成本后获得九百六十六个铜圆,其中四百铜圆是女人们纺纱的工资,八十铜圆是周德中的弹棉花工资,两个李家还剩下纯利四百八十六个铜圆。

    知道利润以后,五伯、老爹激动得有点满脸通红。他们没想到他们投资十五个大洋,过了仅仅八天,就能赚四百八十六个铜圆,这还不包括家里女人的工钱呢。

    这可是两个多大洋啊!平时要是给人家打短工,他们两个人就算做最脏最累的累,八天时间怎么也不可能挣到这么多钱。当张永昌请示他们俩怎么处理这笔钱的时候,他两异口同声地说:

    “你来处理好了,你说咋办就咋办!”

    于是大权在手的张永昌决定拿三百九十铜圆按股份分了,

    即老爹分得二百六十铜圆、五伯一百三十铜圆;剩下九十六个铜圆拿来买二斤五花肉、一斤散装红薯干酒和六份芝麻糖。肉是晚上烧来大家一起吃打牙祭的,酒是晚上犒劳男人们的,芝麻糖是奖励六个纺纱女人的。毕竟人家才是纺纱主力,除了工资以外,女人也需要在精神进行鼓励不是。

    几个男人担着棉花,带着喜悦,大家都回到了村里。女人们都集中到纺纱房内,张敏开始按照纺成一斤皮棉十个铜园发工资。

    三伯拿到了八十个铜铜圆的弹棉花报酬,女人们按照计量发工资,多者七十多个铜圆,少者五十多个铜圆。没想到女人中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