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太阿(第1/3页)  手艺之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空刚露出一抹鱼肚白,姜如晦已是出了吹糖铺子,走在混杂着各种臭鱼烂虾的街道,路边卖蔬菜,卖鱼虾,卖杂物的小贩比比皆是。

    尽管这里臭气熏天,有的小贩就忙着吆喝招揽着生意,有的一脸嫌弃看着脏水横流的地面,悄悄向后靠了一些。

    “来来来,好喝的牡蛎汤了啊,十块三碗了啊!”

    “香蕉配上嘎嘣脆的冬枣,吃了清热、改良,保管您吃了第一口还有第二口!”

    “状元豆,只要来一颗保你平步青云,节节攀升,考上状元!”

    “卖——元宵嘞!”

    “拨鱼儿”

    姜如晦提着手中的黄酒低着头快步穿过街道,拐向一条少有人知的偏僻小巷。

    这里再往前走上一段距离,就是被视为底端难民生存的难民窟。

    在这青云港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以一条由官府直接管理的长街作为中心,长街的这头是由名声显赫的姜家管理,而那头则是占据港口之利的雨家。

    雨家借助海运发展,更是和官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大梵王朝为数不多对外开放的港口里,可谓是风头无两。

    相比之下,以传统手艺发迹的姜家,多少显得有些过时了。

    要说起难民窟的来源,大概就来自于三年前爆发的那场洪灾,那时候明明拥聚民心的雨家面对流离失所的难民,下令关上了城门。

    也没人想到本可脱身事外的姜家会打开城门,在自家区域划出一块地方用作难民生存,两家因此双双撕毁了打算拟作同盟的条约,从此交恶。

    姜如晦穿过小巷看了一眼,尽头那边有个衣着朴素的妇人拿着饭钵追着孩童喂饭,还没跑多远就吓得孩童摔了一跤。

    可惜前面还跑着几只咯咯咯叫的老母鸡,往前一倒,刚好摔在那一滩上好肥料上面。

    姜如晦收回视线,再往前走,停在了那个只打了地基的石牌坊前,底下散落着各种石料,仅存一半完好的斗方上写着极具气势的“正大光明”,“乐善好施”。

    这些所谓牌坊大都是用来纪念一些人的功勋。至于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造成,有人说石雕师父生意做不下去被气跑了,有人说是被拆了盖房子用,还有人信誓旦旦保证,这石牌坊在他祖上就是这样的半成品。似乎谁也不在意这个石牌坊,就任由它摆在那里,不想建也不见拆。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姜如晦轻车熟路般走街串巷。

    等到姜如晦再停下,有一颗被拴上铁链的老歪脖子树出现在面前,树杈歪歪斜斜,上面流淌着血红的树脂。

    小时候这里还不叫做难民窟,姜如晦只记得那时候在家里闯了祸,经常会躲到这颗被称作老歪脖子树的老槐树底下。

    现在槐树还在,难民们在这里生存下来,原本从未流出过树脂的老歪脖子树,也从那时候开始流淌。

    相传这老歪脖子树上吊死了一位帝王,难民们对于被拴上铁链这一事众说纷纭,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

    举目四望,狭小的小巷飘出缕缕酒香,在一片片几乎很低矮的房屋面前更显得老歪脖子树高大。

    姜如晦这些年跟着姓温的学制伞,跟着姓欧的学打铁,跟着姓陆的学做茶,也认识不少老一辈的手艺人师傅。一路走来,就看到不少熬了几年的师傅搬到了这里,继续守着那一门赚不到什么钱的手艺。

    如今手艺行业生意惨淡,刚有些学手艺想法的人更没了那个心思,这些手艺人师傅天天愁眉苦脸,铁匠炉的那位老铁匠倒是始终不急不恼,每天打着铁,似乎也不担心找不到徒弟。

    姜如晦站在铁匠炉前,拿起黄酒随便往地上一洒。

    酒水在空中突然停下,汇入了铁匠铺火炉边的酒葫芦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