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宣原本是神宗朝熙宁七年的进士,因为也喜欢研究杂学,在熙宁八年沈括出使辽国立功后被派在他身边参与督造神臂弓。
神臂弓的大量生产本应是方宣的晋身资本,奈何他跟了沈括这个悲催的大哥。党争之中沈括一败再败被贬的越来越远。受了牵连的方宣自然被投闲置散,再加上这种搞科学的不善媚上讨巧终于被人遗忘了。
元丰八年宋哲宗赵煦登基,加封赵佶为遂宁郡王开衙建府。方宣随即被安置负责建造郡王府,要知道那时的赵佶才三岁。被派到赵佶的王爷府编制中,就能知道方宣的官场人脉如何了。但更悲催的是在王爷府一待十几年也没什么存在感,可见他的官场前途是多么的黯淡。
如今赵佶希望他研究烧制玻璃可谓正对他的心思。对于官场他早已心灰意冷,这些年闲来无事就是靠研究些奇技淫巧来渡过光阴。只是他那点俸禄养活一大家子人,又哪有闲钱支持他做实验。有了这个机会方宣毫不犹豫的表示一定会全力研究。
赵佶倒是很喜欢方宣的性格,直来直往说话没有儒生的酸腐之气。当下就命陈冲全力配合方宣的工作,一时间王府别院的营造作动了起来。
首先修建的是一座砖窑,赵佶对土砖窑还是有点印象的。小的时候去乡下玩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拿上几个玉米棒去砖窑上面烤了吃。那种焖炉烤玉米赵佶至今回忆起来都觉的非常香甜。
有赵佶的印象流理论指导,王府的工匠七手八脚建起了一座砖窑。至于能不能实现批量烧砖,赵佶也只能祈祷自己运气不要太差了。
砖窑还在实验性烧制,赵佶就指导方宣在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个烧制玻璃的窑。怎么制玻璃赵佶不懂,但他想来既然是高温熔炼石英砂那就应该和烧砖差不多。所以也建了一个类似砖窑的先试试再说,能不能搞出来还真不在他,还是要看看这方宣到底有没有点真才实学。
赵佶每天早起都去察看工匠们的进度,回到书房就努力回想以前所学的知识,他仿佛回到了现代扎在工地的时期。一忙起来就没时间胡思乱想了,心态一下就平静了下来。没了燥狂的感觉,他待在别院过得的是津津有味。
不出意料第一炉砖烧制失败,放进去的砖坯烧坏了五分之四,挑挑捡捡能用的也就那一点。不过还是让参与的工匠们十分惊奇,红砖的产量太高了,而且烧制的周期短。
有了王爷指导的定模制坯,砖坯的制作效率也很高。这炉烧完,下一炉的砖坯已经制备完成,只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马上就可以进行下一轮的烧制。
不过方宣那边的进度就有点难看了,玻璃也烧制了一炉。不能说没制出玻璃,可惜的是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玻璃疙瘩。色彩倒是斑斓,只是形状太随机了,离赵佶说的玻璃板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不过也让方宣看到了希望,现在有王爷全力支持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与热情空前高涨的营造作众人相比,高俅可就郁闷了。王爷如今一心要造大棚,又是烧砖又研究琉璃。自己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也不能说完全没用,赵佶就让他蹲在方宣的身边帮着记录数据,弄得他如同昆仑奴一样每天都黑漆漆的。
时光荏苒,一晃的功夫赵佶在别院已经住了一个月了。如今红砖已经烧制成功,一炉下来废品下率降到不足一成,工艺上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了。些许浪费在大宋这个时空可以忽略不计,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宋朝的工匠水平很高。
相比之下玻璃的进展始终就不太顺利,改进了几次还是问题多多。方宣更是废寝忘食每天都泡在玻璃窑旁边,赵佶也不好苛责,只能鼓励他继续实验。
不过大棚到是开始修建了,进入十一月秋收早就完毕。小河沿村的村民哪怕再不愿意也只能投入到修建大棚的工程中来。只是他们的不满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