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十五篇 年、节(第1/4页)  母亲讲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年

    年是什么?有人说年是一种怪兽,会吃人,所以,人们过年放炮驱赶它,这种说法很荒诞。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界的秘密,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实际,年就是最大的计时单位。那么人为什么要隆重地过年呢?古代计时单位有年、月、日、时分。时分是最的,一晃而过,不易察觉;日,却很多,日复一日地过日子,今日过了还有明日,"来日方长",人们对日也不在乎;月,忙忙碌碌过了这月又到下月,无暇顾及;而年却不一样了,世间万物随日月生长、发展壮大,而在年面前不仅可以生长,更重要的是灭亡。一个人再厉害也过不了几十个年就死了,成吉思汗横扫欧亚,谁也打不过他,可是65个年就把他消灭了;大清帝国号称天朝,不可一世,来了70个年就将它葬送得干干净净。所以,人敬畏年,每当走完一年之后,人们要庆祝,一方面回顾这一年来所经历的艰辛、战胜的困难、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用年来掐指计算,展望未来,稍事歇息,继续前进。

    年和节是时令的提示,就像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抑扬顿挫,将漫长的日子切割停顿,使人得以喘息,不再平淡;或者犹如乐曲里的休止符,有起有伏,赋予生活优美的韵律。

    到了年底,母亲会说:腊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人和牲畜忙了一年,是该歇息歇息了,可是母亲这时候却最忙了,烙馍、蒸灶山、枣糖,给一家之主准备盘缠。二十三日这天晚上,父亲在灶前燃灯焚香,献上各种礼物和钞票,揭下贴了一年的灶神画像,跪在灶前恭送一家之主上天汇报工作,摆上早已准备好的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孩子们关心的是放炮、吃糖饼。接下来母亲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碾米、磨面、扫屋子,做豆腐、压米发面、摊黄黄、蒸软馍、炸油糕、炸果子、炸菜、蒸馍馍,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男人们忙着祭拜祖先,母亲早早的就让孩子们把门上、院里打扫干净,贴上红红的对联和窗花。除夕夜吃完年夜饭,点亮家里所有的灯,灶前、窗台、门簪以及院里也点起母亲用萝卜、洋芋或者南瓜雕刻的清油灯,摆上各种花馍。母亲要求大家在家熬年守岁,不得大声喧哗,尤其是不能喊叫别人的名字。这让欢乐的气氛显得庄严而神圣。接过父亲给的压岁钱,大家收起狂野的心围在一起包饺子,听着父母回忆先人,讲述着忆苦思甜般的传统故事。初一早晨,天还未亮,母亲就喊叫起来吃饺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起来穿新衣、放鞭炮,吃完饺子去拜年。那时家门中人多,年是要拜一整天的,家门自己人也来给父母拜年,孝子贤孙嘻嘻哈哈跪满了屋里和院子,喊着“二妈,给你磕头了!”,乐得母亲端着糖果瓜子挨个散发,赞赏哪个孩子长大了、哪个有出息了。初二开始有亲戚来拜年,人多自然就吃得多,母亲做的那么多年货没过几天就吃得差不多了,她笑着说:"过了初四五,少酒无豆腐"。母亲把初七这天称作"人七",按她的话说,这一天是给人过年,自然要吃好的。

    ◎节

    如果说年是"。"号,是对四季一轮回的总结和庆祝。那么,节就是日子中的休止符、是标点符号中的","号,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一点儿乐趣,使艰辛的劳作稍微得以喘息。它提示时令到来、节气变化,警示人们该做什么、注意什么。

    1,正月十五

    南方人称"元宵节",老家叫"十五",也要包饺子、吃好的。村村扭秧歌、打社火,早先还有摞灯山、舞狮子。预示这个欢腾的"年"过完了,新的日子即将展开。

    ,立春,

    过完年,漫长的日子开始了,母亲就会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打春,第一种方法:和一碟朱砂,在屋子的墙上画一个八厘米大的十字;给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