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针锋相对(第1/3页)  江南塞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友人受辱,崔良接过酒杯道:“这位兄台此言差矣,真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是那杨家!”

    旋即一手负后,一手持杯,环视一周道:“杨家先祖有大恩于朝不错,可咱们大唐就无惠于杨家吗?杨家世代家主皆为镇国公!杨家世代扬威军统领皆为征北大将军!如此赏赐可谓皇恩浩荡,可杨家却如何行事?从杨家二代家主开始便不仅仅满足于武人第一的位置,更是插手朝政,使我文人子弟无用武之地。”

    随后冲第一个发言的那位士子抱了抱拳道:“这位公子刚才所说天下大乱原因在于朝廷重武轻文,我想说的时候,朝廷不是重武,而是重杨家,轻天下人!杨家最辉煌之时,武有征北,镇南两位大将军,还有三州总督。文有太公太傅,六部尚书其二皆是杨家之人。让一个家族掌控如此重权,不是轻天下人是什么?杨家一个家族就断了天下所有世族的上升路线,导致我大唐可用之才皆埋没于野,这才使得山河破碎,国将不宁!”

    待崔良说完,满座掌声连绵不绝,也有好些士子面露不屑,坐席不语。

    虽说道理牵强了些,但也赢得了满堂喝彩,德馨先生淡淡一笑道:“可有人反对?”

    其实崔良这番话真正赞同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冲着德馨先生才故意叫好的。毕竟在扬州城崔氏也是说一不二的大族,如今在人家地盘上打主人家的脸,不是找死是什么?

    德馨先生看无人反对,笑道:“那就还是投票吧,认为崔良对的就让身边侍女起身便是。”

    结果下来,最终有七十八人赞同崔良所说。

    崔良抱拳道:“多谢诸位。”说罢便仰头一口饮尽杯中酒。扭头看了看杨孟君,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阁后侍女再度准备一个乘酒木盘,松手让其顺流而下。

    杨孟君这次无丝毫犹豫,直接拿夜光杯坚定道:“曹公刚才所言命题有两部分,一为我大唐为何会如此,二为如何去救国。那我就来说道说道。我大唐之所以会神州陆沉,皆为世间豪门世族之祸!”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崔良看杨孟君一开口便得罪了所有人,心中冷笑道:“跳梁小丑,哗众取宠。”

    杨孟君接着道:“敢问诸位,你们家中可都有在朝为官者?你们都有!不仅仅是庙堂中枢,地方上也是如此。就拿扬州来说,扬州太守背后可有世族支持?扬州总督可有世族支持?”

    一士子起身问道:“这与你所说观点有何关系?”

    杨孟君看也不看这位士子,继续道:“不是杨家挡住了你们世族豪阀的上升路线,而是你们世族豪阀挡住了天下寒士的上上升路线。我刚才所说就是如此,一个人官位有多高,跟他背后所支持的家族有多大息息相关。一个小县令背后都有当地小家族支撑,为其谋利谋名。寒门子弟苦读经书十数载,倾其所有负笈游学,到头来换到的是什么?依旧无官无名,郁郁而终。可能你们会说,乡野百姓就算能读些诗书,可怎能与你们这些传世大族相提并论?”

    一些士子听此话暗暗点头,能相提并论吗?什么叫世族,就是传世大族的意思,家中所藏经书甚至是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乡野之民哪里有如此底蕴?

    杨孟君接着道:“山水之间真正满腹经纶,忧国忧民之人才华远胜你们这些自诩不凡的名家子弟!我朝虽以科举取士,但寒门子弟就算取得了状元又如何?依旧不得重用,在一个清水衙门庸碌一生,满腔抱负不得施展,徒留一声空叹。再说五王叛乱,五王背后难道没有世族支持给予兵马钱粮?天下之乱,豪门世族才是霍乱之根源!”

    阁中本来眯眼静听溪畔士子高谈阔论的曹公明,听杨孟君如此说,不仅睁开了眼睛认真看了看少年。

    杨孟君话锋一转道:“想要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