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十五章:初入陵州(第1/3页)  皇臣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常庆十五年的时候,楚帝是要比现在残酷得多的,那一年发生的世家血案,屠光了当时的一批代表了豪门世家的学士,光是京城汴梁本城的人都杀了近万,全楚境但凡是和为首几个世家有所牵扯,全杀绝了,学府拔出了几十个,学生杀的比做官的多,而朝殿之上直接就清空了近半!

    那次国试上榜的一千学生都杀绝了,每有杀的也因为或多或少于世家有所牵扯而吓破了胆,纷纷退隐,更是造成了一个极度不好影响便是当时整个书生界于那一代的儒学大家青年名士都杀光了,以至于在那段时间里的整个学士界就可以称之为青黄不接!而后的官场则是连续两次的学士开榜都是没有进入京城学府深造就入仕,其中为官的道理,正途无人教导,朝中青年学识有余处事不足,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大放阙词,政务不熟却无人可教,虽然也能够做些事情,但是做事的效率极低,一月之事抵不上朝中老人一周之功,那种不做事尽想功的风气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涌现的,也就楚国读书种子多,历年以来的国试又是造官之途,因此这方面的底子厚些,才算是能够撑得住!

    可这还不算完!或是说那只是后续的影响罢了,那段时间皇上的杀性实在是太大了,这场血案从那一年开始查,查到第二年都未结束!整个事情一直查了六个月,而即使是历经这么长的时间皇帝陛下都没有想要结束的意思,劝不行,劝得厉害了就会让楚帝觉得你是不是罪人的一员,然后又是一轮查一轮杀!其中误杀的错杀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会儿杀人砍头就和除草一样,割完了一茬又是一茬,于是第二年的时候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大归隐案,以京城为中心,所有的处于城中的学士向郊外处归隐,处于郊野的但是有名气的则向山中,不穿学士袍,不做诗书词,改名换姓之人数不胜数。

    楚毕竟是书香的楚,读书认字的人在楚国是有很多的,像是段村这样偏远的村庄,于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是要读书认字,学四书五经的,都是有文人为其美景题诗写字过的,而城中之人呢?城中之人本就比乡野之人富贵些,不说别的,楚境之内每一座城都是有自己专门的学府的,那可不是像私塾一样的地方,那是正正经经的培养学士的地方,那家的孩子读完私塾后不送去学府深造一下?城中之人,就是说家家户户都有学士也不为过!

    但是那会儿学士杀了一批又一批,学府拆了一座又一座!京城里在杀,州府里在杀,郡城里也在杀,六十岁老人要杀,十四岁未及冠的也要杀,没有成就的要杀,有所成就的更要杀!城中的学士怎能不拖家带口的往外跑,学士的人数又那样的多,而陵州的刺史因为是和那世家之中的白家是有牵连的,年前就杀掉了,而京中的楚帝杀红了眼,全然没有记得这件事情,因此到了这年夏收的时候都还没有安排上官员来,陵州在这个时候就是乱的和一锅粥似的。

    然而这个时候,这种陵州各地无人耕种的时候,在陵州城内并无刺史管事的时候,州府之内各级官员各管各的,做事之效率不及此前四分之一的那个时候,陵州的通判在这一年里居然还能够收齐税务,那一年之中楚境内七州,唯独陵州税收征足,其楚仓美称不失,且之后未有官员因此被罚,陵州通判升任刺史便是税收之后那一年开始的。

    陵州刺史新死,陵州学士入野,陵州农事皆怠,他陵州能收足税务?这是脚趾头想也能想得猜出问题来的,朝中会有哪个不长眼的人会放任这么个玩意儿上任刺史?搁在血案之前的时候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位姓钱的通判,现今的陵州刺史,这样一查便查的出问题的官员,那就是有十个头也不够砍的,贪渎之罪在于楚境一向都是大罪,害死一人便是赔命,该死一家便是诛族的罪行!只可惜那时候瞎了眼的是那个时候的皇帝陛下,是尚且壮年的,杀红了眼的楚帝陛下!

    往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