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十八、迎来决战时刻(第2/3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要攻打两宫,只保证不出不进就行;司马懿自己率一部分人去占领武库,那里集中存放着兵器,平时为防有人突然作乱,对兵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巡逻、守卫时可带兵器,其他情况下要把兵器交武库保管,曹爽在城里的嫡系人马再多,把武库占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没了战斗力;司马孚和司马师率一部分人攻占司马门,这里是皇城的外门,也是皇城与百官居住区联系的中枢,控制住这里,至少文武官员不会发生异动;高柔带人去曹爽的大将军营,出示皇太后的诏,之后以代理大将军的身份临时接管军权;王观带人去武卫将军营,同样出示皇太后的诏,之后以代理中领军的身份坐镇那里,防止禁军和北军五营反攻;如果上述安排顺利完成,意味着洛阳城已经被有效控制,司马懿与蒋济一起率兵出城,占领洛水之上的浮桥,迎击曹爽一伙人的反扑。

    整个计划做得相当周密,每一步都抓住了要害。

    但也有难点,比如太后的诏。郭太后迁居永宁宫后,实际上被软禁在了那里,她愿意不愿意写这份诏?如果愿意写,又能不能秘密地带出来?这些都是问题。

    司马懿在这个问题上早有布局,他很早就注意与郭太后一家拉近关系,郭太后的叔父郭立任宣德将军,他有个儿子叫郭德,司马懿让司马师把一个女儿嫁给郭德为妻,此女短命早死,司马懿又让司马昭把一个女儿嫁给郭德为继室。冷庙反而要多烧香,没有预料到今天这一步的话,就不会做出如此精心的安排。

    所以,郭太后早已暗中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加上曹爽一伙对她的排挤和迫害,她也愿意把这伙人除掉,为此冒些风险也都情愿,有了她的全力配合,诏自然会想办法送到司马懿手中。郭太后的支持对司马懿来说非常关键,这增加了此次行动的合法性,不至于让人诟病为谋篡。

    第二天早上,谒陵的队伍出发了,很隆重、很威风。

    午后,各路人马同时行动,尽管计划做得很周密,但仍然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地方,这就是曹爽的府邸,当司马懿带人去攻占武库时,恰好要路过曹府,结果引起了一阵恐慌,曹府还有不少家兵,有人想出来进攻,又发现太傅本人也在其中,有些犹豫。

    曹爽的妻子刘氏有一定见识,意识到问题不简单,把守卫曹府的守督叫来,对他说:“大将军不在,请你发兵,阻止太傅等人的叛乱!”

    这位守督答应一声即登上门楼,正好看到司马懿,马上拿来弓弩,注满箭,照着司马懿就准备射。关键时刻,有个手下扯了扯守督的衣服,小声说:“今后的事情如何发展,不好说啊!”一句话提醒了守督,让他犹豫起来,箭没有射出,但想了想,他还是准备射,这位手下又提醒了一次,守督三次要射,三次被提醒,最后终于还是没射,司马懿顺利通过。

    史没有留下这位守督的名字,但他的那个手下名字却留下了,他叫孙谦,也许他是司马师安排在曹府的卧底,但更大的可能只是曹府的普通一兵,不过他很关心时局,知道大势所趋和人心向背,所以在关键时刻才冒死进言,他的几句提醒也许至关重要,如果司马懿此时真被射死或者被射成重伤,后面的局势会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

    之后,各路进展都很顺利。

    城里乱了起来,官员们听到异动,都预感到发生了大事,也能猜出个大概,大部分人对曹爽一伙都很失望,也知道他们成不了大事,所以干脆闭门不出,静观其变。

    高柔、王观分别接管了曹爽兄弟的军营,也没有遇到太大麻烦。看到局势已基本控制,司马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奏疏,上奏少帝:“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对内僭越,对外专权;破坏祖制,尽领禁兵,群官要职皆授予身边所亲之人;殿中宿卫的旧人尽被斥出,全部用他自己的新人。同时,又与黄门张当等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