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八、非常之人,随风而去(第2/5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王,看来他对周文王的功业及品德很景仰。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商代贵族,他遵从先人之法,继承祖先的业绩,礼贤下士,日益强盛。当时殷纣王执政,残虐无道,他害怕姬昌,把他囚禁起来,但是姬昌设法重获自由,之后励精图治,发展自己的力量,为讨伐商纣王做准备。后来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最后完成了父亲周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

    曹操明确地告诉大家,他在世时不想称帝,如果曹氏有代替刘氏承祚天下的那一天,也是在他儿孙辈手里完成。曹操不愿意称帝,不是他觉得自己没这个实力,也不是他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是他觉得自己确实老了。他想把那件事留给子孙去做,这是他的真心话。

    曹操在摩陂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新年,随后下令回师邺城,他没有在许县停留,可能还是不愿意见到献帝吧,不过他绕道去了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一行抵达洛阳。

    几个月前,曹操从汉中率大军回来时也在洛阳做过停留,他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多年,20岁走上仕途也是从洛阳开始。多么美好的岁月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却让那时的生命如此充满激情,也充满期望。

    眼下洛阳已残破不堪,经过战争的洗礼,尤其是经历了董卓纵火的摧残,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包括曹家旧宅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成为一堆堆瓦砾,但曹操对这里仍然充满了感情,曹操命令有关部门对原洛阳北部尉官署进行了复原,并特别强调修得比原来还要气派,这再一次证明曹操确实老了,只有老人才更留恋和回味自己的过去。

    这一次由摩陂来到洛阳,曹操打算在此住一段时间,他下令在洛阳修建宫殿,宫殿的名字都起好了,叫建始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接连发生了不祥之事,为修建始殿,工匠砍伐濯龙祠里的树木,但是怪的事发生了,树被刀砍之后却流出了鲜血。还有一个记载,说曹操命令工程负责人苏越把一棵梨树迁走,在挖树根的时候树也流出了鲜血。苏越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树根出血,心里很厌恶,认为这是不吉之兆。

    曹操一下子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已来日无多。

    去年曹操曾发布过《遗令》,对自己陵寝的位置进行了详细交代,他要求把他葬在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岗上,地方确定后曹丕等人就开始修建陵墓,这就是曹魏的高陵。

    病重期间曹操又发布了一份遗嘱,这篇文献正史没有提及,它保存在陆逊的孙子、晋朝著名文人陆机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大致如下:“半夜里我觉得稍微有点不舒服,天明时喝粥出了点儿汗,服用了当归汤。我在军中坚持依法办事,这是对的,至于因为一时之怒而造成大的过失,这些不应当学。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古代的葬仪不必完全遵守。我有头痛的毛病,很早就开始戴头巾,我死后,丧服跟平时穿的一样就行,这个别忘了。文武百官来吊孝的话,只要哭15声就行。葬礼完毕即脱去丧服。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入殓时不必再换衣服,不要用金玉宝器来陪葬。”

    《遗令》对后事交代得很具体,还说道:“把我葬在邺城西边的高岗上,与西门豹祠紧邻,我身边的婢妾、歌伎等,都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好好对待她们。在台上安放一张6尺长的床,挂上帷幔,一早一晚供上祭物,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从早到晚向着帷幔歌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远望我西面的陵园。我留下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不要用香料来祭祀。宫人们如果无事可做,可以学着纺织丝带、做些鞋子卖。我一生为官所得的各种绶带都存放在库房里,我留下来的衣物可存放在另外一个库房,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吧。”

    这篇遗嘱不太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