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铜雀台上目睹叛乱(第1/3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曹操当上魏公以后,享受“赞拜不名”“九锡”这些殊荣,女儿又当上了皇后,大家觉得再往前一步就要改朝换代了。但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曹操真的会当皇帝,因为那样将违背《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做出的承诺。

    不过,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4月,曹操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晋爵为魏王,史在记载这件事时用了一句“曹操自进号魏王”的话,有些耐人寻味。

    曹操晋爵为魏王,程序肯定与晋爵魏公一样都是由献帝下诏,而不会是自封的。这样说不是揣测,献帝确实下过一份这样的诏,这份诏照例篇幅不短,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废话,只有最后几句颇为重要:“现在晋您的爵位为魏王,特派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上册玺、玄土、白茅,以及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前来请您就王位,同时请您以丞相的身份继续兼任冀州牧。”

    献帝派到邺县的使者是御史大夫和宗正卿刘艾,刘艾也是刘氏宗亲,由他来当使者增加了这项册封的合法性,刘艾带来的不仅有诏,还有两份重要礼物,即金虎符和竹使符。

    调动军队历来都是一件大事,必须有皇帝颁发的信物,否则就是谋反。汉代用于调兵的信物大致有虎符、节、羽檄、诏等,其中最郑重的是虎符,有铜质的也有金质的,从诏中得知,这次送来的金虎符是金质的,一共有五枚。

    竹使符与虎符作用大约类似,不同的是它是竹质的,根据应劭的记载,其形似箭,每枚长五寸,上面用篆写有“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它在使用上与虎符有何区别以及如何使用由于史料欠缺,已经不得而知。推测起来,也许跟调兵的规模有关,小规模的调兵用竹使符,较大规模的调兵用虎符吧。

    竹使符没有出土过,但陕西省凤翔县曾出土过金虎符,这让我们能直观地了解这件神秘东西的面貌。它体型很小,高仅2厘米多,长不到5厘米,呈卧虎状,中间一分为二,一半在天子手里,一半在带兵的将领手里,使用时要看这两件东西能否完全合上。

    献帝颁发这两件东西给曹操,是因为曹操作为魏王在名义上也拥有调兵的权力,即魏国拥有独立的军事权,这一点又在刘氏诸侯王之上,汉武帝刘彻之后,刘氏藩国已经不再掌兵了。当然,现在就连汉室朝廷其实也不掌握任何军队,曹操每次调兵也不大可能先到许县申请虎符,那样既不现实也耽误事,献帝颁发金虎符和竹使符给曹操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献帝的诏传达出来另一个信息是,曹操担任魏王以后,原来担任的丞相、冀州牧两个职务不变,这样曹操身边就有三套班子同时运行:魏王府、丞相府和冀州的州政府。三套班子都很重要,现在曹操身边不缺少职位,只缺人才。

    魏王府是由魏公府直接转化而来的,但魏王府升格之后,内设机构不断增加,人员也大量增加,成为曹操掌握权力最重要的部门。

    曹操受封为魏公时开始设置尚、侍中和六卿,可能因为是公国,所以没有像汉室朝廷那样设置九卿而只设了六卿。这是哪六卿目前已无法确知,清人赵一清认为与汉室相比,这六卿里没有廷尉卿、宗正卿、少府卿,有太常卿、光禄勋卿、卫尉、太仆卿、大鸿胪卿、大司农卿,都相当于魏公国政府的部长。

    但从史记载看,魏公国曾出现了郎中令、中尉、大理等九卿中没有的部长级官职,说明魏公国建国时进行过一次机构改革,没有完全因袭汉室制度,王修、王朗、袁涣、国渊、钟繇等人分别担任过魏公国部长级官员。

    以上这些人加上在魏公国尚台供职的荀攸、凉茂、毛玠、崔琰、杜袭、和洽、王粲等人,组成了强大的工作班子,这说明曹操没有把魏公国的内设机构当成摆设,它担负着重要的职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