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十三、孙权营建濡须口(第2/4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刘备之命再次访问江东,公务之余他登上秣陵近郊的山顶,目睹山水形势,发出了一番感叹:“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盘龙环绕着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真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诸葛亮的这次出访应该发生在刘备离开荆州之后,可能是一次秘密出访,所以在其他史中均没有留下记录。

    迁都秣陵后,江东的防卫重心也需要进行一番调整,以保卫新的大本营的安全,修建濡须坞即是重要举措之一。从曹军江北基地合肥南下长江,中间隔着巢湖,当时这片水域比现在还要广阔,合肥有一条叫施水的河流与巢湖相连,在巢湖与长江之间也有一条河,名叫濡须河,它发源于巢湖,流入长江。

    江东的战船由长江出发,经濡须水、巢湖、施水就可以轻松到达合肥,反之亦然。可以说,在合肥与长江之间存在一条黄金水道,是双方必争的一条战略要道。

    濡须口是濡须河的入江口,在长江北岸,孙权开始提出在此修建军事要塞时,大部分将领却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江东在长江上一直是防御性的,所以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江南,在长江对岸修工事没有必要,孙吴擅长游击战,上岸杀敌,转身上船,有没有固定的码头无所谓。

    只有吕蒙认为修建这个军用码头十分重要,他认为:“打仗有胜就有败,谁也做不到百战百胜,如果打了败仗,敌人的骑兵来追,仓促之间哪来得及上船?”于是孙权下决心修筑濡须坞,作为秣陵上游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濡须口两边是山,孙权依托它们夹水筑城,下了很大功夫,把濡须坞修筑得很坚固,同时储存大量军用物资,来抵御曹军的进攻。濡须坞就像一把锁,牢牢地锁住了曹军入江的门户,在这里驻守重兵,也是庐江郡、九江郡方向拓展势力的战略支撑点,无形中把双方共有的长江天险变成了自家独有,在战略上完全处于主动。

    这时曹操已经打完了潼关之战,重新把目光投向东南。曹操突然发现孙权已在长江中下游构筑起一条近3000里的长江防线,这让他很不舒服,他给孙权去了一封长信,发泄了心中的不满。

    这封信由“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代笔,信的开头先叙旧,说自己没有一天不惦记着孙权,因为双方有姻亲之好,表明自己是重情重义之人。接着,为自己的赤壁之败辩护,说那是因为遇到了瘟疫,自己下令把船烧了撤的军。曹操向孙权表示,他无意夺取荆州,愿意把那里让给孙权。表面看曹操挺大方,但荆州现在是刘备的地盘,曹操这么说等于是让孙权打刘备。当然这些都是虚的,曹操紧接着话题一转,不加掩饰地表明自己现在实力很强大,孙权割江表于一域,势力无法远伸,长江虽险,也挡不住王师,从历史经验看,像江东这样以一地而对抗王师的如刘安、隗嚣、彭宠等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曹操给孙权指了两条路:一条路是把张昭、刘备杀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曹操会原谅孙权犯下的过错,重新和好,并把江东一带交给孙权长期治理,到那时可以享受高官厚爵;另一条路是,如果不忍心杀张昭,把刘备杀了也算数。

    曹操恨刘备,可以理解,但如此恨张昭就不好理解了。也许曹操知道张昭在江东德高望重,是孙权手下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才那么说。总之一句话,要打你是打不过,要投降,你得拿出点儿实际行动来。

    但孙权向来不惧,置之不理。

    建安十七年(212)10月,也就是孙权刚搬到建业的次月,曹操亲率大军到了合肥,要与孙权争夺长江天险。

    这一仗规模不小,是赤壁之战后孙曹之间最大的一仗,有的史甚至说曹操此行带来了40万人马,很快打到了长江岸边,与孙权对峙。40万显然有点夸张,或者是曹操又在故意虚张声势,但人马肯定不少,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