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六、解决吃饭问题(第2/5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容易就搞了起来。农业工作本应由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管理,为了加大推行的力度,曹操决定亲自抓这件事,在许县试点期间,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自己的堂妹夫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具体管理屯田事务,直接向自己负责。

    但是试点刚一推开就遇到了波折,被组织起来的农民却不太适应,他们经常逃亡。一项好政策为什么农民不愿意接受呢?原因是租税太重。过去农民给地主扛长活,交租的标准一般是收成的一半,即五五分成。曹魏搞屯田,收租也按这个比例,国家就变成了地主。如果连耕牛一块租,交租的比例更是提高到60%。如此一来,大家积极性自然不高。

    汉代农业税的比例大部分时候是三十税一,即3.3%,现在屯田农民的税务负担是此前朝廷标准的十来倍。在农业生产技术很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这么重的税率农民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但不这样又不行,军事斗争每天都需要巨大的财富保障,曹魏所能聚集的财富十分有限,屯田这一块是相对有保障的,课以重税既是循前朝惯例,也有不得已之处。

    有地方官员建议,农民都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不能一下子改变,必须因势利导,要让他自愿,不能搞强迫。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屯田政策尽可能予以改进,包括合理安置劳力、分配生产资料、取消屯田户的徭役等,保证屯田制的健康发展。

    对于屯田以外的普通农户,曹操下令重新清查户籍和财产,据此确定缴纳赋税的额度。这有点像划分成分,又像是核定收入申报纳税。这项工作在曹操势力范围全面铺开,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要评定“成分”,然后决定纳税标准。曹操家乡的谯县令给曹操、曹洪二人评为同一等级,曹操对人说:“我家哪里有子廉家富有哇!”

    建安元年许县屯田开始试点,次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积余粮达百万斛。曹操下令将这一制度全面推广,在曹操势力范围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以后曹魏立国,屯田又成为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

    根据所在地区的不同情况,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在曹魏的腹地,军屯在边境地区,配备的屯田官级别都很高,郡国配品秩二千石的典农中郎将或比二千石的典农校尉,县配品秩六百石的典农都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朝廷的部长和地方上的郡太守,品秩六百石相当于县令,这些屯田官单独设署治事,不隶属于所在的郡县。

    以后,曹魏最兴盛的时候控制区涉及了天下13个州的11个州,共91个郡国,据现存史料统计,有17个郡国有民屯,8个郡国有军屯,3个郡国既有民屯也有军屯,共计郡国28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实际比例肯定比这个高得多。曹操亲自抓这项工作,他身体力行,亲自过问屯田事务,尤其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很关心。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素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具体到官员体系中,农业等经济领域又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部门,这种状况到了献帝建安年间发生了改变,一大批优秀的“农业干部”在曹操手下脱颖而出。曹魏“屯田系统”人才济济,他们有的专门从事农业工作,有的从农业领域起步后来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相比于其他朝代,这一时期是“农业干部”最吃香的时代。

    在选贤任能方面,曹操也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

    曹操的首席智囊荀彧转任尚令后,曹操深感身边像荀彧那样能出谋划策的人才太少,有一次他问荀彧:“谁能代替先生为我出谋划策?”荀彧向曹操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荀攸,一个是钟繇。

    荀攸当年因策划刺杀董卓而被关进了监狱,董卓死后他恢复了自由,作为反董斗士,王允主持下的朝廷对他很重视,准备任命他担任任城国相,但荀攸考虑到益州刺史部更容易躲避战乱,所以请求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